基于多主体的微博信息传播机制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微博研究 | 第14-16页 |
·微博信息传播研究 | 第16页 |
·微博用户行为研究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1-32页 |
·微博的网络特性 | 第21-24页 |
·微博的特点研究 | 第21-22页 |
·微博用户分类 | 第22-24页 |
·信息传播模型分析 | 第24-28页 |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机制 | 第24-25页 |
·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 | 第25-26页 |
·微博信息传播模型分析 | 第26-28页 |
·多主体研究 | 第28-31页 |
·多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 第28-29页 |
·多主体的应用 | 第29-30页 |
·多主体与微博信息传播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微博多主体信息传播过程研究 | 第32-48页 |
·模型构建 | 第32-34页 |
·模型要素 | 第32-33页 |
·模型假设与描述 | 第33-34页 |
·微博信息传播过程描述 | 第34-37页 |
·初次接触阶段 | 第34-36页 |
·主体持续度互动阶段 | 第36-37页 |
·微博热度分析 | 第37-43页 |
·微博热度与传染病模型 | 第38-39页 |
·基于传染病动力系统建模 | 第39-41页 |
·模型求解 | 第41-43页 |
·微博持续度分析 | 第43-46页 |
·微博持续度与生存时间 | 第43-44页 |
·主体生存时间函数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48-69页 |
·微博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第48-54页 |
·微博数据选取策略 | 第48-50页 |
·微博数据采集 | 第50-51页 |
·微博数据存储 | 第51-54页 |
·微博数据预处理 | 第54页 |
·多主体信息传播阶段分析 | 第54-68页 |
·信源分析 | 第54-56页 |
·微博热度分析 | 第56-64页 |
·微博持续度分析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9-73页 |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对策建议 | 第70-72页 |
·企业微博营销 | 第70-71页 |
·政府或机构的议程设置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