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9页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煤基发电系统概述 | 第12-19页 |
·超(超)临界(SC/USC)发电系统 | 第12-14页 |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C)发电系统 | 第14-15页 |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系统 | 第15-17页 |
·部分煤气化联合循环(PGCC)发电系统 | 第17-19页 |
·煤基发电系统总结 | 第19页 |
·煤基制氢及氢电联产系统概述 | 第19-24页 |
·煤基制氢系统 | 第20-21页 |
·完全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 | 第21-22页 |
·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 | 第22-23页 |
·煤基制氢与氢电联产系统总结 | 第23-24页 |
·温室气体控制概述 | 第24-28页 |
·燃烧后分离 | 第24-26页 |
·燃烧前分离 | 第26-27页 |
·富氧燃烧分离 | 第27-28页 |
·温室气体控制总结 | 第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氢电联产系统性能研究 | 第29-49页 |
·系统流程概述 | 第29-31页 |
·系统(?)分析 | 第31-36页 |
·系统(?)分析原理与建模 | 第31-32页 |
·系统(?)性能分析 | 第32-36页 |
·气化工况对系统热力特性影响 | 第36-37页 |
·系统热力特性分析 | 第37-48页 |
·气化炉参数对系统热力特性影响 | 第37-44页 |
·氧/煤比 | 第37-38页 |
·汽/煤比 | 第38-41页 |
·蒸汽温度 | 第41-43页 |
·碳转化率 | 第43-44页 |
·其它参数对系统热力特性影响 | 第44-48页 |
·燃气轮机参数 | 第44-46页 |
·汽轮机参数 | 第46-47页 |
·氢气回收率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部分煤气化实验 | 第49-67页 |
·实验装置 | 第49-52页 |
·实验装置构成 | 第49-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样品选择 | 第52-56页 |
·煤种选择 | 第52-54页 |
·粒径选择 | 第54-55页 |
·质量选择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温度对气化特性影响 | 第56-59页 |
·气体浓度变化 | 第56-58页 |
·CO生成率变化 | 第58-59页 |
·水流量对气化特性影响 | 第59-62页 |
·气体浓度变化 | 第59-61页 |
·CO生成率变化 | 第61-62页 |
·载气流量对气化特性影响 | 第62-65页 |
·气体浓度变化 | 第62-64页 |
·CO生成率变化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捕获CO_2的部分煤气化联产系统的比较优势 | 第67-86页 |
·与串联型系统的比较 | 第67-72页 |
·串联型系统流程与建模 | 第67-68页 |
·与串联型系统的比较 | 第68-72页 |
·与串并联型系统的比较 | 第72-85页 |
·与定CO_2分离率系统的比较 | 第72-78页 |
·定CO_2分离率系统流程与建模 | 第72-74页 |
·与定CO_2分离率系统的比较 | 第74-78页 |
·与变CO_2分离率系统的比较 | 第78-85页 |
·变CO_2分离率系统流程与建模 | 第78-81页 |
·与变CO_2分离率系统的比较 | 第81-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