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立论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三、行文思路与理论方法 | 第14-15页 |
四、参考文献与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工业遗产概念及武汉重工业遗产的界定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工业遗产概念的出现及衍生 | 第18-22页 |
一、国内外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 | 第18-19页 |
二、工业遗产门类的区分 | 第19-20页 |
三、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 第20-21页 |
四、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重工业遗产概述 | 第22-24页 |
一、重工业遗产的定义及分类 | 第22-23页 |
二、重工业遗产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 | 第23页 |
三、重工业遗产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武汉重工业遗产研究的历史范围 | 第24-28页 |
一、武汉重工业发展历程概述 | 第25-26页 |
二、重工业对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26页 |
三、武汉重工业遗产研究历史范围的界定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重工业企业在武汉地区的发展历程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武汉发展重工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渊源 | 第28-29页 |
一、区位优势 | 第28-29页 |
二、历史渊源 | 第29页 |
第二节 晚清时期(1890-1911):张之洞与武汉重工业的兴起 | 第29-32页 |
一、张之洞的重工业思想 | 第30页 |
二、晚清时期武汉重工业的初步发展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1911-1949):重工业的崛起与曲折发展 | 第32-35页 |
一、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之风 | 第33-34页 |
二、抗战西迁带走武汉重工业荣光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1949-1960):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的兴建 | 第35-38页 |
一、“武字头”国有企业的扎根 | 第35-36页 |
二、“共和国长子”带来的城市和人口变化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在汉重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和特征 | 第38-50页 |
第一节 重要重工业遗产(遗存)现状 | 第38-46页 |
一、汉阳铁厂史志及历史资源 | 第38-40页 |
二、汉阳兵工厂史志及历史遗存 | 第40页 |
三、“武字头”企业史志及文化资源 | 第40-43页 |
四、与重工业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遗存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武汉重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46-50页 |
一、重工业遗产传承性较好 | 第46-47页 |
二、遗产的使用与保护并行不悖 | 第47-48页 |
三、重工业区域集中连片 | 第48页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武汉重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 第50-55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对重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武汉重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探析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关于重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思考 | 第52-55页 |
一、拓展风貌独特的城市空间 | 第52-53页 |
二、增加旅游资源 | 第53-55页 |
余论:保护好重工业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