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分子印迹技术概况 | 第16-18页 |
·分子印迹识别原理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2 分子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的结合作用 | 第18-19页 |
·共价法 | 第18页 |
·非共价法 | 第18页 |
·共价—非共价混合作用 | 第18-19页 |
·金属螯合作用 | 第19页 |
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构成 | 第19-22页 |
·模扳分子 | 第19-20页 |
·交联剂 | 第20页 |
·功能单体 | 第20-21页 |
·致孔剂 | 第21页 |
·引发剂及引发条件 | 第21页 |
·模板分子的洗脱 | 第21-22页 |
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本体聚合 | 第22页 |
·分散聚合 | 第22-23页 |
·沉淀聚合 | 第23页 |
·悬浮聚合 | 第23页 |
·原位聚合 | 第23-24页 |
·表面聚合 | 第24页 |
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24-25页 |
·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传感器 | 第25页 |
·催化反应 | 第25页 |
·抗体和受体模拟物 | 第25页 |
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 第25-28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原理 | 第25-26页 |
·在线模式 | 第26-27页 |
·离线模式 | 第27-28页 |
7 展望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第二章 硅胶表面毒草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性能评价 | 第34-50页 |
1 前言 | 第34-3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5-4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36-39页 |
·模板分子的洗脱 | 第3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9页 |
·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实验 | 第39-40页 |
·竞争选择性实验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表面接枝修饰分子识别机理 | 第41页 |
·红外表征 | 第41-42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2-43页 |
·等温吸附线 | 第43-45页 |
·选择性吸附 | 第45页 |
·方法评述 | 第45-4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三章 硅胶表面毒草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上的应用 | 第50-64页 |
1 前言 | 第50-51页 |
2 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上的应用 | 第51-53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的制备 | 第51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柱的预处理 | 第51页 |
·MIPSE对毒草胺与其他三类药物的初步分离 | 第51-52页 |
·MISPE柱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上样液pH值的选择 | 第53-54页 |
·洗脱液组成及不同洗脱方法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第54-59页 |
·MISPE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6页 |
创新点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