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基本问题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原告资格性质与原告资格标准 | 第16-18页 |
一、 原告资格的双重性质 | 第16-17页 |
二、 原告资格性质对原告资格标准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 第18-23页 |
一、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定义 | 第18-20页 |
二、 原告资格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的现状与不足 | 第23-33页 |
第一节 原告资格标准的现状 | 第23-27页 |
一、 原告资格标准的立法进程 | 第23-24页 |
二、 原告资格标准的直接规定 | 第24-25页 |
三、 原告资格标准的间接规定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原告资格标准的不足 | 第27-33页 |
一、 立法规定分析 | 第27-28页 |
二、 司法解释分析 | 第28-30页 |
三、 学界观点评述 | 第30-33页 |
第三章 以诉之利益重塑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 | 第33-43页 |
第一节 诉之利益与原告资格 | 第33-36页 |
一、 民事诉讼理论中的诉之利益 | 第33-35页 |
二、 原告资格对诉之利益的衡量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诉之利益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问题的启示 | 第36-38页 |
一、 原告资格标准应结合行政诉讼的功能 | 第36-37页 |
二、 原告资格标准应注重行政诉讼的有限性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的重塑 | 第38-43页 |
一、 原告资格的两项标准 | 第39页 |
二、 主观诉讼模式下的限制 | 第39-41页 |
三、 原告资格标准的适用方式与判断依据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从两类利害关系人看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的运用 | 第43-55页 |
第一节 复效行政行为中的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 | 第43-48页 |
一、 复效行政行为与典型利害关系人 | 第43页 |
二、 常见的几种典型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分析 | 第43-48页 |
第二节 单效行政行为中的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 | 第48-55页 |
一、 单效行政行为与另类利害关系人 | 第48-49页 |
二、 常见的几种另类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分析 | 第49-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