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巫卜与异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史记》巫卜与异象研究成果述评及意义界定 | 第9-12页 |
一、 研究成果述评 | 第9-12页 |
二、 意义界定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问题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三) 归纳法 | 第13页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史记》前巫卜的发展概况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巫之发展概述 | 第14-16页 |
一、 巫之基本定义 | 第14-15页 |
二、 巫之发展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巫术之发展概述 | 第16-18页 |
一、 巫术之基本定义 | 第16-17页 |
二、 巫术之发展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巫、史之发展渊源 | 第18-22页 |
一、 巫与史 | 第18-20页 |
(一) 史之基本定义 | 第18-19页 |
(二) 巫史之流变 | 第19-20页 |
二、 巫与宗、祝、卜、医 | 第20-22页 |
(一) 宗、祝、卜、医 | 第20-21页 |
(二) 巫、史与宗、祝、卜、医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史记》巫卜与异象之描述(上) | 第22-35页 |
第一节 国政军事 | 第22-32页 |
一、 祭祀 | 第22-25页 |
二、 征伐 | 第25-26页 |
三、 得国、立君、嗣 | 第26-27页 |
四、 建都、迁居等 | 第27-29页 |
五、 谋略 | 第29-30页 |
六、 命官 | 第30页 |
七、 国运及其他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社会生活 | 第32-35页 |
一、 出生 | 第32-33页 |
二、 婚姻 | 第33页 |
三、 个人前途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史记》巫卜与异象之描述(下) | 第35-49页 |
第一节 生理、心理 | 第35-41页 |
一、 疾病 | 第35-36页 |
二、 梦异 | 第36-37页 |
三、 祥瑞灾异 | 第37-41页 |
(一) 自然现象 | 第38-39页 |
(二) 神异之事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其他 | 第41-44页 |
一、 相术 | 第42页 |
二、 谶语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史记》载巫卜与异象之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一、 主观因素 | 第44-46页 |
(一) 作史之初衷 | 第44-45页 |
(二) 史官之职责 | 第45页 |
(三) 思想之桎梏 | 第45-46页 |
(四) 爱奇之兴趣 | 第46页 |
二、 客观因素 | 第46-49页 |
(一) 汉初巫风盛行的外部因素 | 第46页 |
(二)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 《春秋》、《左传》的文化坐标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史记》载巫卜与异象之作用与影响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史记》载巫卜事例之作用 | 第49-53页 |
一、 保留文献史料 | 第49-50页 |
二、 揭示司马迁之思想 | 第50-51页 |
三、 提升《史记》文学价值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史记》所载巫卜之事的影响 | 第53-58页 |
一、 史传文学 | 第53-55页 |
二、 古典小说 | 第55-56页 |
三、 戏曲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