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引言 | 第14页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机理概述 | 第14-24页 |
·电磁波在金属中的传播 | 第15-16页 |
·金属的色散以及等离子体频率 | 第16-17页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17-19页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特征长度参数 | 第19-21页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激发 | 第21-24页 |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 | 第24-26页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第二章 论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34-52页 |
·严格耦合波分析(RCWA) | 第34-38页 |
·Fourier分解规则 | 第34-35页 |
·RCWA算法的描述 | 第35-38页 |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 | 第38-45页 |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原理 | 第39-40页 |
·色散介质中的FDTD迭代 | 第40-42页 |
·完美吸收边界层中FDTD迭代 | 第42-45页 |
·频域有限差分方法(FDFD) | 第45-50页 |
·FDFD在光衍射计算中的应用 | 第45-48页 |
·FDFD在波导模式计算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亚波长金属孔径结构中波导模式对增强透射效应的影响 | 第52-72页 |
·亚波长金属狭缝阵列增强透射机理研究 | 第52-62页 |
·金属狭缝光栅透射过程 | 第52-55页 |
·表面阻抗边界条件及金属狭缝光栅透射过程分析 | 第55-61页 |
·透射系数的零点与峰值 | 第61-62页 |
·金属双孔结构阵列的增强透射 | 第62-68页 |
·双孔结构的导波特性 | 第64-65页 |
·双孔结构阵列的增强透射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四章 金属-非线性电介质复合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 | 第72-98页 |
·SPP的非线性色散关系 | 第72-77页 |
·金属-非线性电介质结构中SPP的色散关系 | 第73-75页 |
·非线性电介质-金属-非线性电介质结构中SPP的色散关系 | 第75-77页 |
·非线性材料复合亚波长金属结构的光学双稳特性研究 | 第77-88页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77-79页 |
·基于棱镜-非线性光栅结构的光学双稳和调制特性研究 | 第79-82页 |
·利用Fano线型增强的光学双稳特性研究 | 第82-88页 |
·金属-非线性电介质多层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 | 第88-94页 |
·金属-电介质多层结构的模场特征 | 第88-90页 |
·金属-非线性电介质多层结构的光学双稳特性研究 | 第90-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第五章 金属微纳结构中Plasmonic模式的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研究 | 第98-132页 |
·金属-电介质多层结构中GPP 模式与MP模式间的耦合 | 第98-112页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98-100页 |
·结构的色散特性 | 第100-105页 |
·GPP模式与不同阶数MP模式的耦合特性 | 第105-112页 |
·Plasmonic 感应透明现象及其调控研究 | 第112-128页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112-114页 |
·明-暗-明Plasmon共振元件中感应透明现象研究 | 第114-119页 |
·明-暗-明Plasmon共振元件感应透明开关特性研究 | 第119-126页 |
·多个明-暗Plasmon共振元件之间的场局域调制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2-133页 |
·展望 | 第133-13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