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引言 | 第13-31页 |
·选题依据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所选研究区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耕地保护的内涵 | 第16页 |
·耕地保护制度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 第16-20页 |
·耕地保护补偿研究 | 第20-26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方案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2 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地方探索 | 第31-40页 |
·当前耕地保护的困境 | 第31-33页 |
·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 | 第31-32页 |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耕地保护 | 第32-33页 |
·地方耕地保护实践探索 | 第33-38页 |
·传统的行政约束性保护模式 | 第34-36页 |
·新的经济激励性保护模式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40-4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40-41页 |
·机会成本理论 | 第41-42页 |
·脱钩理论 | 第42-44页 |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与基金规模测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44-47页 |
·确定补偿标准 | 第44-47页 |
·预测耕地保有量 | 第47页 |
·测算补偿基金规模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4 义乌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测算 | 第48-5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8-53页 |
·义乌市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48-51页 |
·义乌市开展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必要性 | 第51-53页 |
·确定义乌市耕地保护补偿标准 | 第53-56页 |
·占补平衡耕地保护补偿标准 | 第53-54页 |
·区域内部非占补平衡耕地保护补偿标准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义乌市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规模测算及可行性分析 | 第57-76页 |
·义乌市耕地保有量测算 | 第57-69页 |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57-58页 |
·义乌市耕地消耗脱钩状况分析 | 第58-64页 |
·不同脱钩指数方案下 2020 年义乌市耕地保有量预测与分析 | 第64-65页 |
·各脱钩方案比较分析 | 第65-67页 |
·完成耕地保有量目标的潜力分析和方案选择 | 第67-69页 |
·义乌市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规模预测 | 第69-74页 |
·区域内部非占补平衡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规模预测 | 第70-71页 |
·占补平衡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规模测算 | 第71-72页 |
·2010 年和 2020 年义乌市区内占补平衡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测算 | 第72-74页 |
·义乌市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可行性分析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耕地保护补偿的地方经验及启示 | 第76-84页 |
·地方耕地保护补偿实践探索 | 第76-81页 |
·成都市耕地保护补偿基金 | 第76-78页 |
·佛山市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 | 第78-79页 |
·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 | 第79-80页 |
·浙江省跨区域土地发展权交易制度 | 第80-81页 |
·各地实践经验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启示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7 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设计和改革路径 | 第84-96页 |
·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设计 | 第84-89页 |
·区内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 第84-86页 |
·区际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 第86-89页 |
·改革路径 | 第89-91页 |
·国家重点项目 | 第89-90页 |
·省重点项目 | 第90-91页 |
·其他一般项目 | 第91页 |
·政策建议 | 第91-95页 |
·政府角度需补充完善的措施 | 第91-93页 |
·建立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政策建议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8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96-10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6-97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97-9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97-98页 |
·可能的不足之处 | 第98页 |
·研究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附录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