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寨矿一5煤层底板承压水突水危险性研究与防治对策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矿井水害防治研究的进展情况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井田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17-25页 |
| ·井田位置和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 ·井田位置和交通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水文 | 第17-18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 ·井田地质 | 第19-25页 |
| ·地层 | 第19-22页 |
| ·构造 | 第22-25页 |
| 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7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2页 |
|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25页 |
| ·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25-28页 |
| ·区域含水层(组)与隔水层特征 | 第28-30页 |
|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30-32页 |
|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7页 |
|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 第32-34页 |
|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34-37页 |
| 4 地下水赋存与动态特征 | 第37-47页 |
| ·岩溶裂隙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 第37-39页 |
| ·岩溶裂隙发育特征 | 第37-38页 |
| ·岩溶裂隙分布规律 | 第38-39页 |
| ·地下水赋存规律 | 第39-42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42-47页 |
| 5 突水机理分析 | 第47-57页 |
| ·断裂构造 | 第47-52页 |
|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47-48页 |
| ·大中型构造对底板突水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小型断裂构造对底板突水的影响 | 第49-52页 |
| ·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与富水性 | 第52-57页 |
| ·岩溶裂隙发育程度 | 第52页 |
| ·含水层富水性 | 第52-53页 |
| ·煤层底板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 第53-57页 |
| 6 突水危险性预测及涌水量估算 | 第57-67页 |
| ·突水危险性预测 | 第57-64页 |
| ·主要参数选择 | 第57-58页 |
| ·突水系数法 | 第58-59页 |
| ·安全隔水层厚度法 | 第59-62页 |
| ·突水危险性评价 | 第62-64页 |
| ·涌水量估算 | 第64-67页 |
| ·稳定流法 | 第64-65页 |
| ·水文地质比拟法 | 第65-66页 |
| ·推测矿井涌水量 | 第66-67页 |
| 7 矿井水的防治对策 | 第67-73页 |
| ·底板承压水防治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67-70页 |
| ·疏水降压方法 | 第67-69页 |
| ·带压开采技术 | 第69-70页 |
| ·防治水方案优化 | 第70页 |
| ·矿井水防治安全保障措施 | 第70-73页 |
| ·安全措施 | 第70-71页 |
| ·保障措施 | 第71-73页 |
| 8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73-77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75-77页 |
| ·存在问题 | 第75页 |
| ·建议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作者简历 | 第81-8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