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黑豆蚜内共生菌与可疑柄瘤蚜茧蜂寄主选择和后代发育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9页
 第一节 蚜虫内共生菌第13-21页
   ·蚜虫的初生共生菌Buchnera第13-18页
   ·蚜虫体内的次生共生菌第18-20页
   ·共生菌的去除方法第20-21页
 第二节 蚜虫共生菌与蚜虫及寄生蜂的三级营养生态关系第21-27页
   ·共生菌与宿主蚜虫的关系第21-24页
   ·共生菌直接或间接对寄生蜂适合度的影响第24-26页
   ·蚜虫寄主植物对蚜虫体内共生菌的影响第26页
   ·蚜虫内共生菌与传播病毒第26-27页
 第三节 蚜茧蜂的寄主选择第27-32页
   ·寄主选择模型第27页
   ·寄主的有效性(可用性、实用性)第27-28页
   ·寄主调控和评价第28-30页
   ·寄主质量(Host quality)第30-31页
   ·寄主价值(Host value)第31-32页
 第四节 CO_2浓度升高对蚜虫、蚜茧蜂及蚜虫体内共生菌的影响第32-34页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第32-33页
   ·CO_2浓度升高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第33页
   ·升高CO2浓度对第三营养级-寄生蜂的影响第33-34页
 第五节 黑豆蚜及可疑柄瘤蚜茧蜂的研究进展第34-36页
   ·黑豆蚜及其寄主专化型第34-35页
   ·可疑柄瘤蚜茧蜂生物学特性第35-36页
 第六节 实验设计第36页
 第七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第36-37页
 主要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二章 预备实验—黑豆蚜内共生菌检测和有效针刺校正第39-49页
 第一节 共生菌分子检测第39-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供试昆虫第39-40页
   ·无菌蚜虫的产生第40页
   ·Buchnera和H.defensa的分子检测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有菌黑豆蚜自然种群Buchnera的PCR检测结果第41-42页
   ·利福平处理黑豆蚜后的PCR检测结果第42-43页
   ·黑豆蚜体内次生菌H.defensa的检测第43-44页
  3 讨论第44-45页
 第二节 可疑柄瘤蚜茧蜂子代存活与有效针刺的关系第45-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页
  3 讨论第46-49页
第三章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无菌黑豆蚜的寄生及子代发育适合度第49-59页
 第一节 可疑柄瘤蚜茧蜂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蜂发育表现第50-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3 讨论第54-56页
 第二节 子代可疑柄瘤蚜茧蜂的生殖力第56-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57页
  3 讨论第57-59页
第四章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有菌和无菌黑豆蚜的偏好性第59-6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第五章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有菌和无菌黑豆蚜斑块的搜寻行为第65-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68页
 3 讨论第68-71页
第六章 升高CO_2浓度对可疑柄瘤蚜茧蜂适合度的影响第71-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76页
 3 讨论第76-79页
第七章 全文主要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9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99-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南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的定位
下一篇:大豆疫霉促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PsSAK1和PsMPK1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