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超宽带技术基本理论 | 第15-16页 |
| ·超宽带的定义 | 第15页 |
| ·超宽带实现方案 | 第15-16页 |
| ·多边带正交频分复用(MB-OFDM)超宽带收发机结构 | 第16-18页 |
| ·超宽带射频前端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高线性度超宽带混频器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高线性度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高线性度超宽带上混频器(up-conversion mixer)设计 | 第22页 |
| ·高线性超宽带功率放大器(power-amplifier)设计 | 第22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 第2章 非线性失真机理与线性化技术 | 第24-40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混频器的非线性失真机理 | 第24-29页 |
| ·混频器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吉尔伯特混频器 | 第25-27页 |
| ·吉尔伯特混频器非线性失真机理 | 第27-29页 |
|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机理 | 第29-33页 |
| ·功率放大器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 ·线性功率放大器 | 第30-31页 |
| ·线性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机理 | 第31-33页 |
| ·线性化技术 | 第33-39页 |
| ·源极电感退化技术 | 第34-35页 |
| ·电流注入技术 | 第35-37页 |
| ·补偿叠加技术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高线性度超宽带上混频器设计 | 第40-51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混频器性能指标 | 第40-44页 |
| ·变频增益 | 第40-41页 |
| ·噪声系数 | 第41-42页 |
| ·线性度 | 第42-44页 |
| ·端口隔离度 | 第44页 |
| ·高线性度上混频器电路结构与分析 | 第44-48页 |
| ·混频器整体结构 | 第44-45页 |
| ·线性度分析 | 第45-48页 |
| ·噪声分析 | 第48页 |
| ·电路仿真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高线性度超宽带功率放大器设计 | 第51-66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功率放大器性能参数 | 第51-55页 |
| ·输出功率 | 第51-52页 |
| ·功率增益 | 第52页 |
| ·效率 | 第52-53页 |
| ·线性度 | 第53-54页 |
| ·稳定系数 | 第54-55页 |
| ·高线性度功率放大器电路结构与分析 | 第55-61页 |
| ·功率放大器整体结构 | 第55-56页 |
| ·输入匹配分析 | 第56-57页 |
| ·增益带宽分析 | 第57-59页 |
| ·线性度分析 | 第59-61页 |
| ·电路仿真 | 第61-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版图设计 | 第66-71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版图设计技术 | 第66-68页 |
| ·器件匹配 | 第66-67页 |
| ·布局布线 | 第67页 |
| ·天线效应 | 第67-68页 |
| ·静电防护 | 第68页 |
| ·超宽带上混频器版图设计 | 第68-69页 |
| ·超宽带功率放大器版图设计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