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脱色菌群降解特性及扩大培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染料及染料废水 | 第14-17页 |
| ·染料分类及发色机理 | 第14-15页 |
| ·染料废水特点及其危害 | 第15-17页 |
|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物理化学方法 | 第17-19页 |
| ·生物方法 | 第19-20页 |
| ·微生物处理染料废水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微生物纯化培养技术 | 第20-22页 |
|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第22页 |
| ·微生物复合培养技术 | 第22-23页 |
|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2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脱色菌株的鉴定与分类 | 第25-34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菌株 | 第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6页 |
| ·革兰氏染色 | 第26-27页 |
|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27-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 ·菌落形态观察结果 | 第30页 |
| ·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30-32页 |
| ·16S rDNA 序列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高效混合菌群脱色性能实验研究 | 第34-52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菌株 | 第34页 |
| ·染料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染料脱色率及菌体浓度测定 | 第35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最适脱色培养基的确定 | 第36页 |
| ·最佳脱色条件的研究 | 第36页 |
| ·脱色广谱性研究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50页 |
| ·染料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6-37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 第38-43页 |
| ·脱色菌群脱色性能研究 | 第43-49页 |
| ·染料脱色广谱性研究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高效脱色菌群脱色机理初步研究 | 第52-60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 ·菌株 | 第52页 |
| ·染料 | 第52页 |
| ·培养基 | 第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脱色过程 COD 和氨氮变化 | 第53页 |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3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 ·脱色过程 COD 和氨氮变化 | 第54-55页 |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56页 |
|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56-57页 |
| ·染料脱色途径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高效脱色菌群扩大培养研究 | 第60-65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 ·菌株 | 第60页 |
| ·染料 | 第60页 |
| ·培养基 | 第60页 |
|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页 |
| ·菌群高密度培养 | 第61页 |
| ·菌群脱色性能实验 | 第61页 |
| ·反应器脱色实验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 ·菌群高密度培养结果 | 第61-62页 |
| ·菌群脱色性能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 ·反应器脱色实验结果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页 |
| ·建议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