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问题缘起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9-11页 |
·研究的理论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调查点基本情况 | 第11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第二章 谁是“唐姓东乡族”——他者眼中的“唐姓东乡族” | 第15-22页 |
·唐姓源流考察 | 第15-16页 |
·回族眼中的唐姓东乡族穆斯林 | 第16-17页 |
·汉族眼中的唐姓东乡族穆斯林 | 第17-19页 |
·非唐汪川地区东乡族眼中的唐汪川唐姓东乡族穆斯林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我是谁 | 第22-29页 |
·作为一个穆斯林的唐姓东乡族穆斯林 | 第22-24页 |
·作为一个东乡族的唐姓东乡族穆斯林 | 第24-26页 |
·作为一个汉族的唐姓东乡族穆斯林 | 第26-29页 |
·汉族文化符号的保留——字辈 | 第26-27页 |
·族源认同的过度表现——婚姻禁忌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所共同享的“文化符号” | 第29-45页 |
·宗教仪式中的文化符号 | 第29-35页 |
·千三爷 | 第29-31页 |
·“点香”和“出家人” | 第31-35页 |
·风俗习惯中的文化符号 | 第35-38页 |
·风水 | 第35-36页 |
·香烟地的传说 | 第36-38页 |
·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符号 | 第38-40页 |
·秋收期间的经济活动——本家人 | 第38-39页 |
·宗教仪式中的经济活动——宰羊、献羊 | 第39-40页 |
·婚丧葬礼实践中的文化符号 | 第40-45页 |
·炸香气 | 第40-41页 |
·“戴孝”、“拉纤” | 第41-45页 |
第五章 族源认同与族群认同的互动探析 | 第45-50页 |
·传统族源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45页 |
·非促进关系的族源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互动 | 第45-50页 |
·族源认同与情景性认同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45-48页 |
·对汉族族源、穆斯林、蒙古族后裔、东乡族的认同 | 第45-46页 |
·汉族族源认同与穆斯林认同之间的互动 | 第46-48页 |
·对族群理论的意义 | 第48-49页 |
·对现阶段民族交流的启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著作类(含译著、编著) | 第52页 |
论文类 | 第52-53页 |
硕博论文类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