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黑木耳栽培现状及仿生栽培研究进展 | 第7-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2 代料仿生黑木耳品种的对比研究 | 第9-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页 |
·供试菌株 | 第9页 |
·试验方法 | 第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1页 |
·栽培菌株品种特性 | 第9-10页 |
·生物学效率显著性差异 | 第10-11页 |
·小结 | 第11-12页 |
3 新型黑木耳胶囊菌种生产应用对比试验研究 | 第12-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3页 |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试验方法 | 第12-1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17页 |
·不同菌种接种对接种速度的影响 | 第13页 |
·不同菌种接种对接种成活率的影响 | 第13-14页 |
·菌丝生长速度 | 第14-16页 |
·出耳情况 | 第16-17页 |
·黑木耳菌棒制作成本 | 第1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7-18页 |
4 刺孔出耳规律及出耳调控管理技术研究 | 第18-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出耳管理措施 | 第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不同打孔方式对耳基形成速度的影响 | 第19页 |
·不同刺孔方式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 第19-2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1-22页 |
5 菇耳精料在代料仿生黑木耳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 第22-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2-23页 |
·试验配方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菇耳精料配方对菌丝生长速度和满袋时间的影响 | 第23-24页 |
·菇耳精料配方制作耳棒的污染和烂筒发生情况 | 第24-26页 |
·菇耳精料配方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8页 |
6 以草代木栽培仿生黑木耳的试验研究 | 第28-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象草培养料配比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芒萁培养料配比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玉米秆基质培养料配比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7 仿生代料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烂棒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 第33-38页 |
·黑木耳烂棒的主要表现 | 第33页 |
·菌棒培养阶段 | 第33页 |
·打孔排场阶段 | 第33页 |
·出耳管理阶段 | 第33页 |
·黑木耳烂棒的主要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黑木耳烂棒的主要发生规律 | 第33-34页 |
·黑木耳烂棒的发生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黑木耳烂棒控防技术 | 第35-38页 |
·选择优良品种和优质菌种,做好菌种的前处理 | 第35页 |
·科学安排栽培季节 | 第35页 |
·选用优质的栽培原料 | 第35-36页 |
·选好培菌室和出耳场地 | 第36页 |
·控制好发菌温度,防止发菌温度过高 | 第36页 |
·及时散堆,刺孔出耳后及时通风 | 第36页 |
·加强出耳期管理 | 第36页 |
·预防“流耳”发生 | 第36-38页 |
8 黑木耳仿生栽培技术规程 | 第38-44页 |
·黑木耳的生长生活条件 | 第38-40页 |
·营养 | 第38-39页 |
·温度 | 第39页 |
·水份 | 第39页 |
·氧气 | 第39-40页 |
·光照 | 第40页 |
·酸碱度 | 第40页 |
·菌棒的制作 | 第40-42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40-42页 |
·出耳管理 | 第42-44页 |
9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 | 第46-47页 |
导师简介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