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第一节 几种常见对虾病毒性疾病研究简介 | 第11-18页 |
| 1 引言 | 第11页 |
| 2 DNA 病毒 | 第11-16页 |
|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 第11-13页 |
| ·对虾杆状病毒 | 第13-14页 |
|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 第14页 |
|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 第14-15页 |
| ·肝胰腺细小病毒 | 第15-16页 |
| 3 RNA 病毒 | 第16-18页 |
| ·对虾黄头病毒 | 第16-17页 |
| ·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 1 引言 | 第18页 |
| 2 IMNV 的病毒特性及分类地位 | 第18页 |
| 3 IMNV 的感染宿主及其致病性 | 第18-19页 |
| 4 疾病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 5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论文正文 | 第21-48页 |
| 前言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几种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2-42页 |
| 第一节 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RT-PCR 检测 | 第22-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对虾及病毒样品 | 第22页 |
|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22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6页 |
| ·RNA 的提取 | 第23-24页 |
| ·RT-PCR反应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 ·RT-PCR 反应特异性和灵敏度 | 第25-26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页 |
| 2 结果 | 第26-28页 |
| ·提取的RNA | 第26-27页 |
| ·优化的RT-PCR | 第27页 |
| ·RT-PCR 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 第27-28页 |
| 3 讨论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斑点杂交检测 | 第29-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材料 | 第29-30页 |
| ·对虾及病毒样品 | 第29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29-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PCR 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IMNV 探针 | 第30页 |
| ·斑点杂交 | 第30-31页 |
| 2 结果 | 第31-33页 |
| ·制备的探针 | 第31-33页 |
| ·外引物合成探针的电泳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 ·内引物合成探针的电泳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 ·斑点杂交检测结果 | 第33页 |
| 3 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三节 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原位杂交检测 | 第35-42页 |
| 1 材料 | 第35-37页 |
| ·对虾及病毒样品 | 第35页 |
| ·试剂和材料 | 第35-37页 |
| ·试剂配制 | 第35-36页 |
| ·玻片处理 | 第36-3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2 方法 | 第37-39页 |
| ·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37页 |
| ·苏木精-曙红Y 染色 | 第37-38页 |
| ·原位杂交检测法 | 第38-39页 |
| 3 结果 | 第39-40页 |
| ·组织病理观察 | 第39页 |
| ·杂交检测 | 第39-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部分地区虾样的检测 | 第42-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材料来源 | 第42页 |
| ·试剂 | 第42页 |
| ·总RNA 的提取 | 第42页 |
| ·RT-PCR | 第42页 |
| ·琼脂糖电泳 | 第42页 |
| ·HE 染色和原位杂交 | 第42-43页 |
| 2 结果 | 第43-47页 |
| ·总RNA 提取 | 第43页 |
| ·RT-PCR | 第43-45页 |
|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45-46页 |
| ·原位杂交 | 第46-47页 |
| 3 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