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末次冰期气候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成果 | 第19-22页 |
·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创新成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 第22-50页 |
·区域及洞穴概况 | 第22-33页 |
·地理位置 | 第22-24页 |
·地质与地貌 | 第24-26页 |
·水文与气候状况 | 第26-32页 |
·植被状况与土壤类型 | 第32-33页 |
·洞穴概况和石笋材料 | 第33-38页 |
·洞穴概况 | 第33-36页 |
·石笋材料 | 第36-38页 |
·实验室前处理与分析测试方法 | 第38-50页 |
·石笋的前期处理 | 第38页 |
·实验室采样 | 第38-40页 |
·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 第40-50页 |
第三章 年代模型的建立与碳氧同位素影响因素 | 第50-58页 |
·测年结果与年代模型 | 第50-54页 |
·WX40D石笋的U/Th测年及精确度评价 | 第50页 |
·WX40D石笋的U/Th测年结果 | 第50-51页 |
·WX40D石笋年代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石笋碳、氧同位素影响因素 | 第54-58页 |
·洞穴石笋的形成 | 第54-56页 |
·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部万象洞降水同位素分析 | 第58-67页 |
·洞穴附近大气降水研究现状 | 第58-59页 |
·万象洞降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59页 |
·万象洞大气降水同位素与温度、降雨量关系 | 第59-63页 |
·万象洞降水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 | 第59-61页 |
·万象洞降水同位素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61-63页 |
·万象洞大气降水中过量氘值的季节变化 | 第63-64页 |
·水汽来源对万象洞降水同位素的影响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MIS3/2时期石笋记录气候事件精确标定和古气候意义 | 第67-79页 |
·WX40D石笋δ~(18)O特征和气候事件 | 第67-69页 |
·石笋WX40D的氧同位素特征 | 第67-68页 |
·WX40D石笋高分辨率δ~(18)O记录的气候事件 | 第68-69页 |
·WX40D石笋记录的H2事件与MIS3/2转型特征 | 第69-78页 |
·MIS2期间H事件研究背景 | 第69-70页 |
·万象洞石笋记录的H2事件与MIS3/2转型特征 | 第70-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末次冰期晚期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时频分析 | 第79-89页 |
·频谱研究与石笋δ~(13)C记录研究 | 第79-80页 |
·小波分析与功率谱分析 | 第80-82页 |
·小波分析 | 第80-81页 |
·功率谱分析 | 第81-82页 |
·数据与分析 | 第82-85页 |
·δ~(13)C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 第82-83页 |
·石笋δ~(13)C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序列时频特性分析 | 第83-85页 |
·讨论 | 第85-88页 |
·石笋δ~(13)C记录时频特性反映的植被演化 | 第85-86页 |
·小波分析的检验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万象洞石笋δ~(18)O记录气候事件的全球对比与可能驱动机制 | 第89-100页 |
·万象洞石笋δ~(18)O记录的气候事件的全球对比 | 第89-94页 |
·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对比 | 第89-90页 |
·与格陵兰温度变化、太阳辐射对比 | 第90-92页 |
·与南极冰芯记录的对比 | 第92-94页 |
·极端气候事件可能驱动机制讨论 | 第94-10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