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蓄水屋面 | 第12-14页 |
·种植屋面 | 第14-15页 |
·反照屋面 | 第15-17页 |
·主动式屋面 | 第17-18页 |
·通风屋面 | 第18-19页 |
·通水屋面 | 第19页 |
·其它屋面 | 第19-2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通水屋面构造设计 | 第22-28页 |
·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对屋面设计的影响 | 第22-23页 |
·通水屋面构造措施 | 第23-25页 |
·将通水管铺在混凝土结构层 | 第23-24页 |
·将通水管铺在找平找坡层 | 第24页 |
·水管铺设及安装方式 | 第24-25页 |
·通水屋面的传热过程 | 第25页 |
·接收热量阶段 | 第25页 |
·屋面外表面接受的热量经材料层传到基层的内表面阶段 | 第25页 |
·向室内放热阶段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页 |
·影响通水屋面隔热效果的可能因素 | 第25-27页 |
·通水管铺设位置的不同 | 第25-26页 |
·通水管通水量大小以及进水温度的影响 | 第26页 |
·通水管铺设方式的不同 | 第26-27页 |
·通水管间距的不同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通水屋面热工性能测试分析 | 第28-51页 |
·实验介绍 | 第28-34页 |
·实验概况 | 第28-29页 |
·测试目的 | 第29页 |
·测试时间、地点及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测试内容及仪器设备 | 第30-32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三种屋面的隔热性能测试分析 | 第34-50页 |
·铜管埋入混凝土内部的实验工况 | 第34-41页 |
·工况一 | 第34-36页 |
·工况二 | 第36-38页 |
·工况三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铝管埋入水泥砂浆找坡层的实验工况(下午 5 点左右通水) | 第41-48页 |
·工况一 | 第42-44页 |
·工况二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铝管埋入水泥砂浆找坡层的实验工况(全天通水)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通水屋面 CFD 模拟分析 | 第51-70页 |
·软件概述 | 第51-56页 |
·FLUENT 概述 | 第51-54页 |
·软件的基本结构及应用领域 | 第51-52页 |
·FLUENT 求解流程 | 第52-54页 |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54-56页 |
·GAMBIT 概述 | 第54页 |
·网格生成 | 第54-56页 |
·实验模拟 | 第56-59页 |
·GAMBIT 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第56-57页 |
·FLUENT 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第57-59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9页 |
·模拟结果示意图 | 第59-60页 |
·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分析: | 第60-65页 |
·水管埋入混凝土层的工况 | 第61-63页 |
·水管埋入找坡找平层的工况 | 第63-64页 |
·对比两种不同构造的通水屋面 | 第64-65页 |
·比较几种管间距不同的情况下屋面内表面的降温效果: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通水屋面的综合评价以及改进措施 | 第70-74页 |
·通水屋面的主要特点 | 第70页 |
·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 第70页 |
·水资源合理利用 | 第70页 |
·通水屋面的构造设计优化 | 第70-73页 |
·增强面层外表面的反射能力 | 第70-71页 |
·增加挤塑聚苯板隔热层的厚度 | 第71-72页 |
·水管铺设位置的选择 | 第72-73页 |
·通水时间的选择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74页 |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