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导论 | 第7-11页 |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刘亮程热” | 第11-22页 |
| 第一节 从新课改中学教材的选文标准看刘亮程散文入选可能 | 第11-17页 |
| 一 时代性 | 第12-13页 |
| 二 经典性 | 第13-15页 |
| 三 可接受性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与人文教育的核心 | 第17-22页 |
| 一 汉语传统文化的继承 | 第17-19页 |
| 二 家园意识——刘亮程散文入选中学教材的关键因素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荒芜的漫行:刘亮程散文家园意识的文本内涵 | 第22-38页 |
| 第一节 文体嬗变都是完善心中的故土 | 第22-27页 |
| 一 文体嬗变 | 第22-25页 |
| 二 故土的涵义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家园的荒芜 | 第27-32页 |
| 一 远走乡土的回望 | 第28-30页 |
| 二 不复回归的失落 | 第30-32页 |
| 第三节 梦呓之行 | 第32-38页 |
| 一 关于梦的创作启示 | 第33-34页 |
| 二 梦的多重涵义 | 第34-36页 |
| 三 梦的意象表达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刘亮程散文与中学教材选文的价值契合及错位 | 第38-52页 |
| 第一节 契合:刘亮程散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 | 第38-46页 |
| 一 散文语言的传统美学风格 | 第39-41页 |
| 二 儒道等生存哲学观 | 第41-43页 |
| 三 自然观对人生价值的导向 | 第43-46页 |
| 第二节 价值错位 | 第46-52页 |
| 一 具体教学环节的接受错位 | 第46-48页 |
| 二 主流文化价值与乡土作家内在价值的错位 | 第48-52页 |
| 结语:多视域下的刘亮程散文意义探寻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作品类 | 第54-55页 |
| 专著类 | 第55-57页 |
| 期刊报纸类 | 第57-58页 |
| 硕士论文类 | 第58-59页 |
| 网站博客类 | 第59-60页 |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