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视域内的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以无锡市小学生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幸福的内涵 | 第9-10页 |
·幸福教育的涵义 | 第10页 |
·挫折的涵义 | 第10-11页 |
·挫折教育的涵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构想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构想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幸福教育与挫折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国内外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外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4页 |
·国内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我国小学生幸福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国外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国内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我国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无锡市小学生幸福与挫折教育状况的调查 | 第20-32页 |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被试的基本情况 | 第20页 |
·调查方式 | 第20-21页 |
·小学生对幸福的认知 | 第21-22页 |
·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22-23页 |
·小学生对挫折的认知 | 第22页 |
·小学生对挫折的体验 | 第22-23页 |
·小学生对挫折的应对 | 第23页 |
·小学生对幸福与挫折理解的影响因素的调查 | 第23-28页 |
·小学生的认知构成 | 第24-26页 |
·影响小学生对幸福与挫折理解因素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 第26-28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28-31页 |
·小学生挫折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页 |
·小学生挫折体验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小学生挫折归因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页 |
·小学生挫折应对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幸福视域内小学生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2-38页 |
·挫折教育要立足于小学生和小学生的幸福 | 第32-33页 |
·对当前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反思 | 第32-33页 |
·挫折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支持 | 第33页 |
·幸福视域内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3-38页 |
第五章 幸福视域内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践策略 | 第38-46页 |
·选择合宜的挫折教育内容,形成积极的挫折认识 | 第38-39页 |
·挫折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 第38-39页 |
·挫折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 | 第39页 |
·创设情境,深化小学生的挫折体验 | 第39-41页 |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小学生的挫折体验 | 第39-40页 |
·创设自由的环境,深化小学生的挫折体验 | 第40-41页 |
·深化认识,形成正确的挫折归因 | 第41页 |
·开发各种资源,积极应对挫折 | 第41-46页 |
·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积极应对挫折 | 第41-42页 |
·同辈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积极应对挫折 | 第42-43页 |
·体验学习的快乐,有助于积极应对挫折 | 第43-44页 |
·教师的幸福,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应对挫折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6-48页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46页 |
·本研究的反思 | 第46页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