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 | 第9-16页 |
一、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 第9-11页 |
(一) 老子的“无为”思想 | 第9页 |
(二) 孔子的“仁”思想 | 第9-10页 |
(三) 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 | 第10-11页 |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第11-13页 |
(一)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 第11页 |
(二) 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 第11-12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 第12-13页 |
三、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第13-16页 |
(一) 平均地权 | 第13-14页 |
(二) 节制资本 | 第14页 |
(三) 振兴实业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 第16-27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形成 | 第16-21页 |
(一) 民生的历史状况 | 第16页 |
(二) 民生思想的形成 | 第16-19页 |
(三) 民生思想的发展 | 第19-21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实践 | 第21-27页 |
(一) 大革命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 第21-22页 |
(二)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 第22-24页 |
(三)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 第24-25页 |
(四)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局限及其历史意义 | 第27-31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局限 | 第27-28页 |
(一) 平均主义的影响 | 第27页 |
(二)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民生认识的不充分 | 第27-28页 |
(三) 共产国际的影响 | 第28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28-31页 |
(一) 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9页 |
(二) 奠定毛泽东思想基础 | 第29-30页 |
(三)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1-34页 |
一、民生与政治建设 | 第31-32页 |
二、民生与经济建设 | 第32页 |
三、民生与社会建设 | 第32-33页 |
四、民生与文化建设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