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国外关于留守妇女问题的研究 | 第16-17页 |
·简要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 论文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农村留守妇女 | 第22页 |
·农业女性化 | 第22-23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3页 |
·角色冲突理论 | 第23-24页 |
·推拉理论 | 第24-26页 |
3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现状以及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困境 | 第26-40页 |
·研究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发展现状 | 第26-35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6-27页 |
·雅尔塞镇农村留守妇女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 第27-35页 |
·农村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0页 |
·农业产前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农业产中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农业产后待销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4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产生的原因探析 | 第40-45页 |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40-41页 |
·城乡二元分化的社会体制和政策的限制 | 第40-41页 |
·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与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41页 |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产生的个人原因 | 第41-45页 |
·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原因 | 第41-42页 |
·子女教育原因 | 第42-43页 |
·家庭经济原因 | 第43-45页 |
5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 第45-51页 |
·农村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 | 第45-48页 |
·留守妇女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5-46页 |
·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6-47页 |
·留守妇女的家庭负担和角色扩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7-48页 |
·农村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 | 第48-51页 |
·新的农业技术的采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8页 |
·市场信息的获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8-49页 |
·农业风险规避态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49-51页 |
6 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51-59页 |
·可行性方案 | 第51-55页 |
·提升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直接作用的方案 | 第51-53页 |
·提升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间接作用的方案 | 第53-55页 |
·配套政策 | 第55-59页 |
·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体制 | 第55-56页 |
·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56页 |
·鼓励和引导本地创业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 第56-57页 |
·改革和规范农地流转政策 | 第57-58页 |
·重视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 第58-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