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型经济立法的法技术构造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界定 | 第10-20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形成背景 | 第10-14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与产业政策法 | 第10-11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法理基础 | 第11-12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政治基础 | 第12-13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经济基础 | 第13-14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价值与特性 | 第14-20页 |
·促进型立法的功能价值 | 第14-15页 |
·经济法的价值追求 | 第15-16页 |
·促进型立法与经济法契合——促进型经济法 | 第16-17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与管理型经济立法的区别 | 第17-20页 |
2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立法技术分析 | 第20-29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语言表述 | 第20-23页 |
·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衡平 | 第20-22页 |
·政策性与法律性的衡平 | 第22-23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规范构造 | 第23-27页 |
·促进型经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 第23-25页 |
·促进型经济法规范的分类与标准 | 第25-26页 |
·促进型经济法的权利义务配置 | 第26-27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特殊制度设计 | 第27-29页 |
·政府激励制度设计 | 第27-28页 |
·社会参与制度设计 | 第28-29页 |
3 我国促进型经济立法的现实困境 | 第29-34页 |
·立法阶段的内源性不足 | 第29-30页 |
·实践阶段可操作性较差 | 第30-31页 |
·条文规定缺乏确定性 | 第30页 |
·职责落实不明确 | 第30-31页 |
·缺乏高层次的完善的配套法规 | 第31页 |
·法律责任缺位 | 第31-34页 |
4 我国促进型经济立法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4-43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域外经验借鉴 | 第34-39页 |
·域外促进型经济立法状况评述 | 第34-37页 |
·域外国家与中国的促进型立法的对比及借鉴 | 第37-39页 |
·促进型经济立法的路径选择 | 第39-43页 |
·市场主体各方参与立法 | 第39-40页 |
·明确“促进”手段的实施主体 | 第40页 |
·适当增强可诉性 | 第40-41页 |
·增强立法的系统性与实施的连续性 | 第41-43页 |
5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