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 ·光亮铜杆及其生产 | 第8-12页 |
| ·铜的再生性能 | 第8页 |
| ·采用紫杂铜直接生产的光亮铜杆及其用途 | 第8-10页 |
| ·光亮铜杆质量对电线电缆产品的影响 | 第10页 |
| ·我国光亮铜杆的生产现状 | 第10-12页 |
| ·紫杂铜直接制杆工艺技术及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 第12-13页 |
| ·我国紫杂铜直接制杆工艺技术及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 第12-13页 |
| ·普罗佩茨—拉法格紫杂铜直接制杆工艺技术及装备的现状与进展 | 第13页 |
| ·项目建设背景和理由 | 第13-15页 |
|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 ·建设单位的优势 | 第14页 |
| ·项目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4-15页 |
| ·项目建设的意义 | 第15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利用紫杂铜年产10万吨光亮铜杆的工艺设计 | 第17-54页 |
| ·确定产品方案与原材料 | 第17-23页 |
|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的确定 | 第17-18页 |
| ·原材料的确定 | 第18-23页 |
| ·生产工艺选择 | 第23-27页 |
| ·现状与发展 | 第23页 |
| ·生产工艺方案比较 | 第23-26页 |
| ·废紫铜再生工艺的选择 | 第26页 |
| ·氧化还原工艺的选择 | 第26-27页 |
| ·生产工艺流程 | 第27页 |
| ·选择生产设备 | 第27-51页 |
| ·熔炼设备的选择 | 第27-36页 |
| ·连铸设备的选择 | 第36-40页 |
| ·连轧设备的选择 | 第40-44页 |
| ·试验室设备的选择 | 第44-45页 |
| ·机修设备的选择 | 第45-46页 |
| ·烟气治理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 第46-49页 |
| ·其它设备的选择 | 第49-50页 |
| ·设备表 | 第50-51页 |
| ·车间配置 | 第51-52页 |
| ·公辅设施配套 | 第52-53页 |
| ·技术经济测算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稀土对紫杂铜的精炼及光亮铜杆性能的影响 | 第54-67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试验过程 | 第54-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试验条件 | 第54-56页 |
| ·试验方法 | 第56-58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 ·稀土对紫杂铜熔体精炼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 ·稀土对紫杂铜光亮铜杆性能及组织的影响 | 第60-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72页 |
| ·项目原料定位、生产工艺及设备选型、设计水平评价 | 第67页 |
| ·紫杂铜直接制造的铜杆可以达到国标要求 | 第67-68页 |
| ·本项目的创新点、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 第68-70页 |
| ·采用紫杂铜为原料,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 第68页 |
| ·采用熔炼炉组工艺技术熔炼紫杂铜,生产效率高,能耗低 | 第68-69页 |
| ·选用国产先进设备,降低建设投资,推动国产设备的研发及应用 | 第69页 |
| ·工艺配置合理,物流顺畅,布置紧凑,节约用地 | 第69页 |
| ·精炼后期添加稀土辅助精炼,进一步改善产品性能 | 第69页 |
| ·建立完善的质量跟踪监控体系,确保质量处于“在控”之中 | 第69-70页 |
|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对行业的推动作用 | 第70页 |
| ·建议 | 第70页 |
| ·结束语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