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复杂断块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稳产措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9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复杂断块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 | 第12-14页 |
·低流度油藏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储层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存在问题 | 第18-20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低流度油田特征研究 | 第20页 |
·油层微构造研究 | 第20-21页 |
·油藏流度分析 | 第21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1-22页 |
·低流度油藏开发潜力分析 | 第22页 |
·低流度油藏稳产措施研究 | 第22页 |
·研究工作的难点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5-26页 |
·主要创新成果和认识 | 第26-29页 |
第2章 枣园低流度油田基本特征 | 第29-63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5页 |
·构造背景 | 第29-32页 |
·沉积背景 | 第32-35页 |
·枣园油田地质特征 | 第35-61页 |
·储层特征 | 第35-52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52-57页 |
·油藏温压系统与流体性质 | 第57-58页 |
·枣园油田油藏特点 | 第58-61页 |
·开发历程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3章 油层微构造研究 | 第63-86页 |
·小层构造精细解释 | 第63-72页 |
·解释技术流程 | 第63-64页 |
·新老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64-65页 |
·井震结合精细层位标定 | 第65-66页 |
·断层精细解释 | 第66-67页 |
·构造解释成果 | 第67-72页 |
·枣园微构造研究 | 第72-79页 |
·微构造形成机制 | 第73页 |
·微构造成图步骤 | 第73-76页 |
·微构造类型 | 第76-79页 |
·微构造与现场生产的关系 | 第79-85页 |
·微构造影响油水运动机理分析 | 第79-81页 |
·枣园微构造与生产动态关系 | 第81-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油藏流度研究 | 第86-106页 |
·流度分类 | 第86-92页 |
·流度概念 | 第86-87页 |
·流度分类 | 第87-89页 |
·不同分类油藏间相互关系 | 第89-91页 |
·低流度油藏分析 | 第91-92页 |
·枣园油田低流度表现特征 | 第92-97页 |
·控制油藏流度因素 | 第97-100页 |
·主控因素 | 第97-99页 |
·间控因素 | 第99-100页 |
·油藏流度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 第100-103页 |
·提高油藏流度方法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单砂体流动单元研究 | 第106-135页 |
·单砂体流动单元划分 | 第106-120页 |
·流动单元研究思路 | 第107-109页 |
·小层流动单元划分 | 第109-112页 |
·单砂体流动单元划分 | 第112-120页 |
·单砂体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关系 | 第120-122页 |
·单砂体流动单元与生产关系 | 第122-134页 |
·不同流动单元在生产中构成比例 | 第122页 |
·流动单元开采特征分析 | 第122-125页 |
·流动单元动用状况分析 | 第125-131页 |
·单砂体流动单元连井剖面应用 | 第131-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低流度油藏潜力分析 | 第135-150页 |
·利用地质分析法分析剩余油潜力 | 第135-142页 |
·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剩余油潜力 | 第142-144页 |
·应用油藏数模方法分析剩余油潜力 | 第144-148页 |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7章 低流度油藏综合稳产措施 | 第150-163页 |
·常规性稳产措施 | 第150-155页 |
·针对性稳产措施 | 第155-162页 |
·相控注水、井网转换 | 第155-157页 |
·点弱面强、点动面稳 | 第157-160页 |
·注水吞吐开发 | 第160-162页 |
·稳产措施效果 | 第162-16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附录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