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与控制的社会学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一) 研究背景第8-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阐述第10-17页
  (一) 文献综述第10-15页
  (二) 相关的理论阐释第15-17页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创新第17-18页
  (一)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二) 本文研究的创新第18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21页
  (一) 研究思路第18-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第21-27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解读第21-22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第22-24页
  (一) 诱因相对集中第22-23页
  (二) 突发性、瞬间爆发性强第23页
  (三) 影响范围广第23页
  (四) 虚拟与现实互动性强第23-24页
  (五) 参与主体日益呈现出非相关利益性第24页
  (六) 身份的虚拟性和地域的模糊性第24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第24-27页
  (一) 表达情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5-26页
  (二) 维护正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6页
  (三) 诉求利益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第26-27页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第27-38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第27-32页
  (一) 在微观层面上,网民存在着民主意识增强等原因第27-29页
  (二) 在中观层面上,存在着网络传播等原因第29-30页
  (三) 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着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等原因第30-32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第32-35页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模式介绍第32-33页
  (二) 通过"人肉搜索"案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第33-35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影响第35-38页
  (一) 积极影响第35-36页
  (二) 消极影响第36-38页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第38-45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规范设计第38-39页
  (一) 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提升网络道德素质第38-39页
  (二) 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监督能力第39页
 第二节 网络媒体舆论宣传引导控制第39-42页
  (一) 媒体责任的明晰第40页
  (二) 从政府本身出发,建立公信平台,拓宽网警管理范围第40-41页
  (三) 促使媒体作用的有效发挥第41-42页
 第三节 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制建设第42-45页
  (一) 完善相关法律基础,健全网络法制管理第42-43页
  (二) 加强政府官员素养建设,提升官员服务能力第43-44页
  (三) 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提升网络道德意识第44-45页
结论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换户籍”政策分析
下一篇: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及财务监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