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2. 信用评级概述 | 第16-26页 |
·信用评级的涵义及其作用 | 第16-18页 |
·信用评级涵义 | 第16-17页 |
·信用评级的作用 | 第17-18页 |
·信用评级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9页 |
·声誉资本模型 | 第19-20页 |
·博弈论 | 第20-21页 |
·三大著名信用评级机构 | 第21-23页 |
·穆迪公司 | 第21-22页 |
·标准普尔公司 | 第22-23页 |
·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 第23页 |
·信用评级等级符号 | 第23-26页 |
3. 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所扮演的角色问题 | 第26-35页 |
·次贷危机的简单分析 | 第26-28页 |
·信用评级使次级贷款抵押证券市场呈现虚假繁荣的效用分析 | 第28-29页 |
·信用评级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 | 第29-30页 |
·信用评级在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 | 第30-35页 |
·发行人收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 | 第30-31页 |
·声誉资本理论的有效性削弱 | 第31-33页 |
·垄断性质的信用评级市场 | 第33页 |
·信用评级机构不承担评级结果的责任,缺乏必要的惩罚措施 | 第33页 |
·内部跟踪评级缺失致使预警机制失效 | 第33-34页 |
·监管严重缺位 | 第34-35页 |
4. 信用评级在次贷危机后的自我反思与得到的启示 | 第35-43页 |
·次贷危机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自我反思 | 第35-36页 |
·次贷危机对信用评级的启示 | 第36-39页 |
·探索科学且合理的评级收费模式 | 第36-37页 |
·拥有国际信用评级权就拥有了国家金融话语权 | 第37-38页 |
·重视内部评级,减少对外部评级的过度依赖 | 第38-39页 |
·对于信用评级机构评级不当应有明确的责任机制 | 第39页 |
·对于信用评级实行功能性监管设想的博弈论分析 | 第39-43页 |
·关于功能性监管的设想 | 第39-40页 |
·功能性监管模式的博弈论分析 | 第40-43页 |
5. 基于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监管建议 | 第43-48页 |
·理论基础 | 第44页 |
·公立信用评级机构优势分析 | 第44-45页 |
·多角度分析公立性质信用评级机构的可行性 | 第45-47页 |
·公共管理职能 | 第45页 |
·发行人信息的获取 | 第45-46页 |
·专业人才与运行资金 | 第46页 |
·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与透明度 | 第46页 |
·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发展 | 第46-47页 |
·对建立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疑问 | 第47-48页 |
·干涉自由市场 | 第47页 |
·对私人信用评级机构的冲击 | 第47页 |
·独立性的保持 | 第47-48页 |
6. 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48-57页 |
·次贷危机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需加速健全的客观因素 | 第49页 |
·国际发展的角度 | 第49页 |
·国内发展的角度 | 第49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现状 | 第49-51页 |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弊病 | 第51-53页 |
·行业内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 第51页 |
·信用评级业务范围过窄,缺乏客观性专业性 | 第51-52页 |
·关于信用评级业的立法滞后、监管缺位 | 第52-53页 |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遭到外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严重渗透 | 第53页 |
·次贷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启示 | 第53-57页 |
·有效统一的政府监管必不可少 | 第53-54页 |
·建立信用评级认证制度 | 第54页 |
·建立权威王牌信用评级机构增强金融话语权 | 第54-55页 |
·保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建立信用评级行业协会 | 第55-56页 |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56页 |
·实行"双评级制度"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