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导论 | 第16-27页 |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 第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3-26页 |
·主要贡献和不足 | 第26-27页 |
2. 审计委员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7-35页 |
·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审计委员会的历史起源 | 第27-28页 |
·审计委员会的初步发展 | 第28页 |
·审计委员会基本框架奠定 | 第28-29页 |
·审计委员会的国际使用情况 | 第29-31页 |
·单层董事会体制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29-30页 |
·双层董事会模式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30页 |
·二元单层模式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30-31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31-35页 |
·我国公司治理基本结构 | 第31页 |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总体设立情况 | 第31-32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32-35页 |
3. 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 第35-46页 |
·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的演变 | 第35-37页 |
·美国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的演变 | 第35-36页 |
·我国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的演变 | 第36-37页 |
·审计委员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能 | 第37-43页 |
·监督职能 | 第37-39页 |
·沟能职能 | 第39-41页 |
·报告职能 | 第41-43页 |
·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的条件 | 第43-46页 |
·独立性 | 第44页 |
·信息与才能(专业性) | 第44-45页 |
·权责明确 | 第45-46页 |
4. 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46-52页 |
·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 | 第46-47页 |
·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 | 第47-50页 |
·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沟通 | 第47-49页 |
·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 | 第49-50页 |
·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 | 第50-52页 |
5. 实证检验 | 第52-64页 |
·资料来源 | 第52页 |
·基本假设及实证模型 | 第52-61页 |
·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的假设和模型 | 第52-55页 |
·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的假设和模型 | 第55-59页 |
·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的假设和模型 | 第59-61页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61-64页 |
·从监督职能角度研究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61-62页 |
·从沟通职能角度研究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62-63页 |
·从报告职能角度研究的结论及原因分析 | 第63-64页 |
6. 促进审计委员会履职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 第64-68页 |
·保障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的条件 | 第64-66页 |
·增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 | 第64-65页 |
·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素质 | 第65页 |
·加快审计委员会的法制化进程 | 第65-66页 |
·加强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履行 | 第66-68页 |
·明确审计委员会监督责任 | 第66页 |
·积极沟通各利益主体 | 第66-67页 |
·建立审计委员会报告机制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