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6页 |
·基本概念的厘定及其研究对象 | 第13-26页 |
·适应与心理适应的定义 | 第13-18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 | 第18-26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价值 | 第28-3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论文的研究价值 | 第35-36页 |
第2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现实意义 | 第36-52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第36-47页 |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的矛盾与冲突 | 第36-41页 |
·社会环境的改变 | 第41-42页 |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 第42-46页 |
·适应性教育不完善 | 第46-47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现实意义 | 第47-52页 |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 第47-48页 |
·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48-51页 |
·是化解当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根本举措 | 第51-52页 |
第3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主要内容 | 第52-59页 |
·大学新生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的重树 | 第52页 |
·大学新生角色转化与自我认同感的实现 | 第52-54页 |
·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的建立与学习方法的转变 | 第54页 |
·大学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个人时间的管理 | 第54-55页 |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 第55页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与情绪控制 | 第55-57页 |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诚信教育 | 第57-59页 |
第4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以泸州医学院为例 | 第59-77页 |
·相关实践概述 | 第5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 | 第59-61页 |
·研究内容 | 第59-60页 |
·研究工具 | 第60-61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 第61-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研究价值 | 第62-63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63-73页 |
·研究结果—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了解情况的调查 | 第63-64页 |
·研究结果二 大学生适应状况调查结果及讨论 | 第64-68页 |
·研究三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结果 | 第68-73页 |
·研究四 大学新生对心理适应训练的评价与建议的调查 | 第73页 |
·关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整体效果的讨论 | 第73-77页 |
第5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 第77-84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 第78-84页 |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78-79页 |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高校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80-81页 |
·对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