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QDIF的改进型电能质量数据交换模型及其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电能质量数据 | 第12-16页 |
·PQ数据形成过程 | 第12页 |
·数据量分析 | 第12-13页 |
·数据储存方式 | 第13-1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本文的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总体要求 | 第17-30页 |
·系统目标 | 第17页 |
·系统功能 | 第17-20页 |
·电能质量控制指标和获取方式 | 第20-22页 |
·控制指标查看和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查看方式 | 第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页 |
·对数据样本时间戳的要求 | 第22-23页 |
·专家系统 | 第23-26页 |
·专家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25页 |
·专家系统的功能 | 第25-26页 |
·电能质量的指标运行合格率 | 第26-27页 |
·指标运行合格率的计算办法 | 第26页 |
·各项电能质量指标运行合格率标准 | 第26-27页 |
·监测点分布规划 | 第27页 |
·监测点仪器要求 | 第27-30页 |
·在线监测仪器的基本要求 | 第27-29页 |
·非在线监测仪器的基本要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30-37页 |
·硬件架构 | 第30-34页 |
·系统结构 | 第30-32页 |
·硬件架构—数据采集系统 | 第32页 |
·硬件架构——数据管理、分析系统 | 第32-33页 |
·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用例模型 | 第33-34页 |
·软件体系结构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37-52页 |
·PQM的数据管理 | 第37-38页 |
·PQM数据管理系统的构成 | 第38-45页 |
·下位机系统 | 第38-41页 |
·上位机系统 | 第41-45页 |
·PQM专家系统的数据管理 | 第45-48页 |
·不同系统的衔接 | 第48-52页 |
·接口 | 第48-50页 |
·封装 | 第50页 |
·接口设计原则 | 第50-52页 |
第五章 PQDIF数据存储格式 | 第52-65页 |
·PQDIF平面文件格式 | 第52-57页 |
·物理层结构 | 第52-55页 |
·逻辑层结构 | 第55-57页 |
·PQDIF存在的问题 | 第57-60页 |
·PQDIF数据对象建模 | 第57-58页 |
·PQDIF的软件开发 | 第58-60页 |
·压缩 | 第60-61页 |
·文件目录结构 | 第61-63页 |
·PQDIF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新型数据交换模式 | 第65-78页 |
·XML文件结构 | 第65-69页 |
·XML的文档格式 | 第65-66页 |
·XML的语法 | 第66-67页 |
·XML的名称空间 | 第67-68页 |
·XML的验证 | 第68页 |
·XML的访问 | 第68-69页 |
·基于XML的电能质量标准数据模型 | 第69-71页 |
·电能质量数据结构 | 第69页 |
·基于XML的标准PQ数据模型 | 第69-71页 |
·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 第71-73页 |
·ORACLE数据库的特点 | 第71-72页 |
·ORACLE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 第72页 |
·分布式数据管理库 | 第72-73页 |
·实现原理 | 第73-74页 |
·数据提交 | 第73页 |
·数据发布 | 第73-74页 |
·中间层和下层的接口 | 第74页 |
·上级单位的局域网和系统的结合 | 第74页 |
·调用处理 | 第74-75页 |
·数据文件调用 | 第74-75页 |
·电能参数调用 | 第75页 |
·数据模板、线索与引擎 | 第75-76页 |
·智能化 | 第76-77页 |
·系统的动态维护 | 第77页 |
·数据备份 | 第77-78页 |
第七章 跨平台数据交换 | 第78-86页 |
·异构数据交换流程图 | 第78-79页 |
·跨平台报表数据交换实现逻辑 | 第79-82页 |
·报表数据源定义 | 第79页 |
·报表子类的数据字典定义 | 第79页 |
·报表参数定义 | 第79页 |
·报表自动生成模型 | 第79-80页 |
·报表生成方法 | 第80-82页 |
·功能实现 | 第82-84页 |
·跨平台报表数据交换结果 | 第84-86页 |
结束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