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在解决干旱河谷地区农村能源及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2 综述 | 第12-33页 |
·我国农村能源的现状 | 第12-20页 |
·我国能源概况 | 第12-13页 |
·我国农村能源的现状和问题 | 第13-16页 |
·我国农村家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第16-20页 |
·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第20-33页 |
·生物质能在我国农村能源需求中的作用 | 第21-28页 |
·我国农村发展生物质能的条件 | 第22页 |
·生物质能的环境效应 | 第22-24页 |
·薪柴、薪炭林及农林复合系统 | 第24-26页 |
·沼气及其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我国农村的应用 | 第26-28页 |
·其它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 第28-30页 |
·小水电 | 第28-29页 |
·太阳能 | 第29页 |
·地热能 | 第29-30页 |
·风能 | 第30页 |
·省柴灶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中的作用 | 第30-33页 |
3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3-41页 |
·宁南县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5页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3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3-34页 |
·能源资源状况 | 第34-35页 |
·农村家庭用能情况调查 | 第35-37页 |
·调查地点 | 第35页 |
·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36-37页 |
·薪柴热值测定 | 第37-41页 |
·采样 | 第37页 |
·测定仪器 | 第37-38页 |
·校准实验 | 第38页 |
·薪柴热值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4 宁南县农村家庭能源结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1-56页 |
·宁南县农村能源现状及分区 | 第41-42页 |
·宁南县农村能源区域划分 | 第41-42页 |
·能源示范村建设概况 | 第42页 |
·典型农村家庭能源结构分析 | 第42-53页 |
·被访家庭社会经济情况 | 第42-43页 |
·典型家庭能源调查结果统计 | 第43-44页 |
·典型农村家庭能源结构分析 | 第44-50页 |
·农村家庭能源结构 | 第44-46页 |
·薪柴 | 第46-48页 |
·秸秆和甘蔗茅叶 | 第48页 |
·沼气 | 第48页 |
·太阳能 | 第48-49页 |
·小水电 | 第49页 |
·煤炭 | 第49页 |
·省柴灶 | 第49-50页 |
·影响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因素 | 第50-53页 |
·宁南县农村家庭能源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53-56页 |
·能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农村家庭用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 第54-56页 |
5 宁南县发展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的条件 | 第56-64页 |
·宁南县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与建设 | 第56-57页 |
·宁南县发展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的基础 | 第57-58页 |
·宁南县的桑树资源和桑田复合经营 | 第58-64页 |
·宁南县种桑历史及发展规模 | 第58-59页 |
·宁南县桑田复合经营及其特点 | 第59-60页 |
·宁南县的桑条资源 | 第60-64页 |
6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的环境效益分析 | 第64-74页 |
·减少大气污染 | 第64-67页 |
·减少排放SO_2 | 第64-66页 |
·减少排放CO和颗粒物 | 第66-67页 |
·保护森林 | 第67-69页 |
·减少CO_2排放 | 第69-72页 |
·促进农业良性发展 | 第72-74页 |
7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 | 第74-76页 |
·节约资金和人力 | 第74页 |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 第74-75页 |
·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 第75-76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件1 | 第85-8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