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文献综述: 植物抗病基因分离研究进展 | 第8-15页 |
| 1. 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8-9页 |
| 2. 植物抗病基因分离方法 | 第9-11页 |
| 2.1 转座子标签法 | 第9页 |
| 2.2 基于作图的分离法 | 第9-10页 |
| 2.3 基于同源序列的PCR法 | 第10-11页 |
| 3. 已分离的植物抗病基因 | 第11-13页 |
| 3.1 NBS/LRR类抗病基因 | 第11页 |
| 3.2 LRR-TM类抗病基因 | 第11页 |
| 3.3 STK类抗病基因 | 第11页 |
| 3.4 LRR-TM-STK类抗病基因 | 第11-13页 |
| 3.5 玉米的Hml基因类型 | 第13页 |
| 4. 植物抗病基因的功能 | 第13-14页 |
| 5.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策略 | 第14-15页 |
| 引言 | 第15-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 一. 材料 | 第17-21页 |
| 1.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 2. 菌种、质粒及cDNA文库 | 第17页 |
| 3.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17-21页 |
| 3.1 常用的缓冲液 | 第17页 |
| 3.2 主要的培养基 | 第17-18页 |
| 3.3 质粒提取液 | 第18页 |
| 3.4 植物总DNA提取液 | 第18-19页 |
| 3.5 Southern杂交分析所用试剂 | 第19-20页 |
| 3.6 噬菌斑原位杂交试剂 | 第20页 |
| 3.7 X光胶片冲洗试剂 | 第20-21页 |
| 二. 方法 | 第21-28页 |
| (一) 甘蓝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 | 第21-26页 |
| 1. 甘蓝幼苗总DNA的提取及PCR | 第21页 |
| 2. 甘蓝幼苗总RNA的提取及RT-PCR | 第21-22页 |
| 3. PCR产物的回收及连接 | 第22-23页 |
| 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23-24页 |
| 5. 质粒的提取及酶切验证 | 第24页 |
| 6. DNA测序及基因数据分析 | 第24页 |
| 7. Southern杂交 | 第24-26页 |
| (二) λ噬菌体cDNA文库的筛选 | 第26-28页 |
| 1. 铺平板 | 第26页 |
| 2. DNA转移及固定 | 第26页 |
| 3. 预杂交 | 第26页 |
| 4. 标记探针 | 第26-27页 |
| 5. 杂交 | 第27页 |
| 6. 放射自显影 | 第27页 |
| 7. 第二轮筛选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1. 甘蓝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克隆 | 第28-29页 |
| 1.1 甘蓝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 | 第28页 |
| 1.2 PCR产物的克隆 | 第28-29页 |
| 2. 甘蓝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9-32页 |
| 2.1 甘蓝抗病基因同源序列Bor1和Bor2的同源分析 | 第29-31页 |
| 2.2 Bor1,Bor2与已知抗病基因同源性的比较 | 第31-32页 |
| 3. Southern杂交及RFLP分析 | 第32页 |
| 4. 甘蓝λ噬菌体cDNA文库的筛选 | 第32-36页 |
| 4.1 cDNA文库的筛选 | 第32页 |
| 4.2 阳性重组噬菌体的亚克隆 | 第32-33页 |
| 4.3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 | 第33-36页 |
| 讨论 | 第36-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缩写词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