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光学仪器论文--物理光学仪器论文

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研究

第1章 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第1-3页
中文摘要第3-42页
 1.1 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最新研究动态第11-23页
 1.2 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原理第23-33页
  1.2.1 干涉图与复原光谱第24-27页
  1.2.2 分辨率与切趾问题第27页
  1.2.2.1 切趾与非切趾时单色光谱线的仪器展宽第27-30页
  1.2.2.2 光谱线的振荡间隔与分辨率第30-32页
  1.2.3 图像数据采集与处理第32-33页
 1.3 空间调制干涉成像光谱技术(SMII)第33-42页
  1.3.1 空间调制干涉成像光谱仪原理第33-34页
  1.3.2 横向剪切分束器第34-37页
  1.3.3 潜在高通量空间调制干涉成像光谱仪物理模型第37-39页
  1.3.4 影响SMII干涉图调制度的主要因素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2章 偏振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第42页
摘要第42-73页
 2.1 单轴晶体光学性质简介第42-47页
  2.1.1 晶体分类及o.e光的折射率第42-43页
  2.1.2 光的双折射现象第43-45页
  2.1.3 主截面、主平面第45-47页
 2.2 偏振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的产生及发展第47-49页
 2.3 新型偏振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原理第49-56页
  2.3.1 新型偏振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原理第49-52页
  2.3.2 新方案(SPIIS)与原方案(狭缝式)的主要区别及创新第52-56页
 2.4 基于Savart板的横向剪切分束器第56-61页
  2.4.1 Savart板第57-58页
  2.4.2 Savart偏光镜第58-60页
  2.4.3 视场补偿型savart偏光镜第60-61页
 2.5 Savart偏光镜光程差及横向剪切量的计算第61-64页
 2.6 基于Wollaston棱镜的角剪切分束器第64-69页
  2.6.1 角剪切量第64-66页
  2.6.2 光程差及条纹间隔第66-68页
  2.6.3 广角Wollaston棱镜第68-69页
 2.7 条纹的定位第69-73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3章 超小型稳态偏振干涉成像光谱仪(USPIIS)研究第73页
摘要第73-96页
 3.1 USPIIS系统设计及参数第73-76页
  3.1.1 USPIIS装置第73-74页
  3.1.2 参数确定第74-76页
 3.2 干涉成像光谱实验及结论分析第76-81页
  3.2.1 实验第76-77页
  3.2.2 光学系统参数计算第77-78页
  3.2.3 干涉图与复原光谱第78-80页
  3.2.4 提高干涉图信噪比及光谱分辨率的主要途径第80-81页
 3.3 USPIIS中偏振化方向对调制度的影响第81-88页
  3.3.1 偏振光强度、振动方向对调制度的影响第82-83页
  3.3.2 USPIIS的调制度第83-85页
  3.3.3 调制度随偏振化方向的变化第85-87页
  3.3.4 偏振化方向允差分析实例第87-88页
  3.3.5 结论第88页
 3.4 USPIIS通量的分析与计算第88-96页
  3.4.1 USPIIS的通量第89-92页
  3.4.2 各种情形下的通量数值第92页
  3.4.2.1 理想情形下的通量第92页
  3.4.2.2 实际情形下的通量计算第92-93页
  3.4.2.3 最大调制度时的通量分析第93-94页
  3.4.3 结论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4章 稳态大视场偏振干涉成像光谱仪(SLPIIS)研究第96页
摘要第96-109页
 4.1 SLPIIS原理及广角补偿原理第96-98页
 4.2 SLPIIS调制度的分析与计算第98-102页
  4.2.1 λ/2板光轴方向偏离理想方向时o、e光振动面的旋转第98-99页
  4.2.2 SLPIIS中偏振光电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第99页
  4.2.2.1 线偏振光电矢量在Savart偏光镜左板中的分解第99-100页
  4.2.2.2 线偏振光在λ/2板中的分解与合成第100页
  4.2.2.3 线偏振光电矢量在Savart偏光镜右板中的分解与合成第100-101页
  4.2.2.4 P_2中电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第101页
  4.2.3 SLPIIS中调制度的分析与计算第101-102页
  4.2.4 调制度随偏振化方向、λ/2板光轴取向的变化第102页
 4.3 SLPIIS的通量分析第102-109页
  4.3.1 SLPIIS通量的分析与计算第102-104页
  4.3.1.1 线偏振光在λ/2板中的分解与合成第104页
  4.3.1.2 线偏振光电矢量在Savart偏光镜右板中的分解与合成第104-105页
  4.3.1.3 分析器P_2中电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第105-106页
  4.3.2 几种情形下通量的取值第106页
  4.3.2.1 理想情形下的通量取值第106页
  4.3.2.2 实际情形下的通量估算第106-107页
  4.3.3 最大调制度时通量分析计算实例第107-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5章 卫星遥感大气风场的干涉成像光谱探测技术研究摘要第109-128页
 5.1 干涉成像光谱技术测量大气风场原理第109-114页
  5.1.1 气辉(极光)的形成第110-111页
  5.1.2 风场速度、温度的测量第111-113页
  5.1.3 垂直方向风场探测第113-114页
 5.2 计算机仿真实验及误差分析第114-118页
  5.2.1 计算机仿真实验误差分析第114-117页
  5.2.2 结论第117-118页
 5.3 广角迈克耳逊干涉仪(WAMI)探测大气风场第118-122页
  5.3.1 探测原理第118页
  5.3.1.1 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广角补偿原理第118-119页
  5.3.1.2 广角迈氏干涉仪探测风场速度、温度原理第119-120页
  5.3.2 计算实例与装置设想第120-121页
  5.3.3 结论第121-122页
 5.4 Fabry-Perot干涉仪(FPI)探测大气风场第122-128页
  5.4.1 风场速度、温度的FPI测量原理第122-125页
  5.4.2 风场测量特例分析第125-126页
  5.4.3 结论第126-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结  论第128-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0页
发表论文目录第140-142页
致  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流运输网络优化研究
下一篇:职技高师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职技高师新型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