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分析对象 | 第15页 |
·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 第18-26页 |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18-23页 |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18-19页 |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19-20页 |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20-21页 |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21-22页 |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第22-23页 |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23-26页 |
·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划与管理 | 第23-24页 |
·重视校企合作办学 | 第24页 |
·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 第24页 |
·办学模式的地方性策略 | 第24-25页 |
·确立终身教育理念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第26-27页 |
·办学规模快速增长 | 第26页 |
·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 第26-27页 |
·社会认同度有了提高 | 第27页 |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概况 | 第27-29页 |
·规模迅速扩大 | 第27页 |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 第27-28页 |
·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 第28页 |
·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29-41页 |
·高职发展的定位有偏差 | 第29-30页 |
·高职经费投入不足 | 第30-31页 |
·高职生源不足 | 第31-33页 |
·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教材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第五章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 第41-56页 |
·对高职进行准确的定位 | 第41-43页 |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 第41页 |
·高职的准确定位 | 第41-43页 |
·解决经费不足的对策 | 第43-44页 |
·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力度 | 第43-44页 |
·引导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 第44页 |
·鼓励学生个人及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消费 | 第44页 |
·解决生源不足的对策 | 第44-46页 |
·转变观念 | 第44-45页 |
·构建高职与普高相互衔接的体系 | 第45页 |
·优化招生办法 | 第45-46页 |
·以就业促进招生 | 第46页 |
·专业建设的对策 | 第46-47页 |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 | 第46-47页 |
·培育品牌专业 | 第47页 |
·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并举 | 第47页 |
·课程改革的对策 | 第47-51页 |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第47页 |
·形成全方位参与课程决策的体系 | 第47-48页 |
·完善课程设置 | 第48-50页 |
·构建课程衔接体系 | 第50页 |
·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 第50页 |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第50-51页 |
·教材改革的对策 | 第51-52页 |
·做好教材规划 | 第51页 |
·教材编写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 第51页 |
·保证质优教材进课堂 | 第51-52页 |
·完善教材选用程序 | 第52页 |
·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52-54页 |
·提高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 第52页 |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52-53页 |
·加大高职师资的培训力度 | 第53页 |
·校企合作办学 | 第53-54页 |
·加强兼职教师管理 | 第54页 |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对策 | 第54-56页 |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第54页 |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培养 | 第54-55页 |
·“通专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6页 |
·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