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交会安全性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高速铁路发展简史 | 第10-11页 |
| ·走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 第11-12页 |
| ·交会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威胁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2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5-25页 |
| ·多体动力学基本原理及SIMPACK简介 | 第15-17页 |
| ·多体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 ·SIMPACK简介 | 第16-17页 |
| ·动力学建模过程 | 第17-20页 |
| ·模型结构参数 | 第17-18页 |
| ·建模所做假设及模型中的非线性因素 | 第18-19页 |
| ·模型结构 | 第19-20页 |
| ·模型中非线性因素的处理 | 第20-24页 |
| ·非线性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第20-21页 |
| ·空气弹簧特性 | 第21-22页 |
| ·油压减振器与横向止挡的非线性特性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交会时激扰的加载与轨道模型设置 | 第25-39页 |
| ·交会时外加激扰的加载 | 第25-36页 |
| ·交会时气动模拟运算结果简介 | 第25-27页 |
| ·会车时交会外加载荷的加载方式 | 第27-36页 |
| ·头车交会过程中产生的外加载荷激扰 | 第27-30页 |
| ·中间车交会过程中产生的外加载荷激扰 | 第30-33页 |
| ·尾车交会过程中产生的外加载荷激扰 | 第33-36页 |
| ·设定轨道激扰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39-57页 |
| ·数值计算 | 第39-43页 |
| ·车辆抗脱轨稳定性评估标准 | 第39-40页 |
| ·车辆抗倾覆稳定性评估标准 | 第40页 |
| ·轨道结构动力作用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 ·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及评价指标 | 第41-43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3-56页 |
| ·脱轨系数 | 第43-45页 |
| ·轮重减载率 | 第45-47页 |
| ·倾覆系数 | 第47-49页 |
| ·轮轨横向力 | 第49-51页 |
| ·轮轨垂向力 | 第51-53页 |
| ·Sperling指标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主要结论 | 第57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