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及其分配研究
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集体建设用地 | 第13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5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马克思地租理论 | 第17-19页 |
·马克思地租理论 | 第17-18页 |
·土地价值二元论 | 第18-19页 |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9-25页 |
·西方土地产权理论 | 第19-22页 |
·土地发展权与规划管制 | 第22-25页 |
·思考与启示 | 第25-26页 |
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现状分析 | 第26-39页 |
·相关法规政策解析 | 第26-30页 |
·相关法律、法规的演变过程 | 第26-27页 |
·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政策演变过程 | 第27-29页 |
·地方相关法规政策 | 第29页 |
·中央政策与地方法规之间的冲突 | 第29-30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价格形成现状 | 第30-31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条件 | 第30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 | 第30-31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形成方式 | 第31页 |
·试点地区流转收益分配比较 | 第31-38页 |
·广东模式 | 第32-33页 |
·苏州模式 | 第33-34页 |
·芜湖模式 | 第34-36页 |
·湖州模式 | 第36-37页 |
·安阳模式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收益形成和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39页 |
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形成的分析 | 第39-45页 |
·集体建设用地的理论价格 | 第39-40页 |
·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价格与产权收益价格 | 第39页 |
·案例分析 | 第39-40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形成过程 | 第40-42页 |
·流转收益的两种形成方式 | 第40-41页 |
·流转增值收益的形成过程 | 第41-42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形成机制分析 | 第42-45页 |
·收益的两种形成机制 | 第42-43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形成市场机制的运行条件 | 第43-44页 |
·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形成机制 | 第44-45页 |
5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建议 | 第45-50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思路 | 第45-46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安排 | 第46-48页 |
·分配的主体 | 第46-47页 |
·分配的方式 | 第47-48页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调节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