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前言 | 第12-30页 |
| 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 2 研究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意义 | 第15-17页 |
| 3 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的研究状况 | 第17-23页 |
| 4 本文研究的价值尺度与研究视角 | 第23-26页 |
| 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6 本文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 第27-30页 |
| 第1章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是我国百年师生关系思想的源头和批评的对象 | 第30-43页 |
|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我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的源头 | 第30-38页 |
|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是我国百年师生关系思想史中被批评的对象 | 第38-43页 |
| 第2章 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夕(1900—1919)师生民主平等思想的迅猛发展 | 第43-68页 |
| ·十九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 第43-46页 |
| ·各种新旧师生关系思想交锋激烈、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发展迅猛 | 第46-60页 |
| ·对南洋公学学生退学事件案例的分析 | 第60-63页 |
| ·对这一时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小结 | 第63-68页 |
| 第3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919—1949)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 第68-114页 |
|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 第68-71页 |
| ·主张以学生为本、师生民主平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 第71-80页 |
| ·强调教学统一,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 第80-83页 |
| ·强调师生双方对对方都应有正确的态度,并进行全面的人格与人格的沟通 | 第83-99页 |
| ·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自主自动,教师只是指导者的师生关系思想 | 第99-105页 |
| ·对访谈资料及“胡适与学生”等案例的分析 | 第105-109页 |
| ·对这一时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小结 | 第109-114页 |
|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1949—1966)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的确立 | 第114-164页 |
|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 第114-118页 |
| ·要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教师主导、教学相长、尊师爱生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118-135页 |
| ·教学中要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135-141页 |
| ·提倡尊师爱生 | 第141-148页 |
| ·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及对吕再生事件等典型案例的分析 | 第148-159页 |
| ·对这一时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小结 | 第159-164页 |
| 第5章 “文革”时期(1966—1976)师生民主平等思想遭到扭曲和破坏 | 第164-202页 |
| ·“文革”时期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 第164-167页 |
| ·贬低教师与捧高学生 | 第167-175页 |
| ·大批“师道尊严”,提倡反潮流 | 第175-181页 |
| ·师生之间名义上的“同志式关系”与实际上的敌对关系 | 第181-186页 |
| ·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 第186-188页 |
| ·对“黄帅事件”等案例的分析 | 第188-197页 |
| ·对这一时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小结 | 第197-202页 |
| 第6章 改革开放前期(约1977—20世纪90年代中期)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再一次被确立 | 第202-237页 |
|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 第202-206页 |
| ·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多方探讨 | 第206-208页 |
| ·提出了以主导主体论为代表的各种有关师生主客体问题的思想观点 | 第208-219页 |
| ·主张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 第219-226页 |
| ·在教学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 第226-228页 |
| ·对李镇西与学生的关系案例的分析 | 第228-231页 |
| ·对这一时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小结 | 第231-237页 |
| 第7章 改革开放近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师生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 第237-295页 |
| ·改革开放近期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发展的国内、外背景 | 第237-241页 |
| ·对师生关系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 第241-245页 |
| ·对我国师生关系现状及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 第245-249页 |
| ·大部分人主张师生应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关系 | 第249-270页 |
| ·其它一些有影响的师生关系观点 | 第270-277页 |
| ·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 第277-284页 |
| ·对访谈资料及北京市海淀区艺校学生“辱师事件”案例分析 | 第284-290页 |
| ·对这一时期我国师生关系思想的小结 | 第290-295页 |
| 第8章 对中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发展史的反思 | 第295-337页 |
| ·中国百年来师生关系思想发展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 第295-300页 |
| ·对有关师生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 第300-317页 |
|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思考 | 第317-33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37-361页 |
| 后记 | 第361-364页 |
| 读博三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