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19页 |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11-13页 |
·复方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 | 第13-14页 |
·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渔用中药药效学的研究 | 第19-24页 |
·渔用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渔用中药临床药效试验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中药研发应用的前景展望 | 第23-24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复方乌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4-25页 |
·复方乌梅药效学研究 | 第25-26页 |
第3章 复方乌梅超声提取法的工艺研究 | 第26-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药材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结果 | 第28页 |
·超声提取总有效成分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关于中药提取中溶剂的选择 | 第30页 |
·超声提取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HPLC测定复方乌梅的有效成份含量 | 第32-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各有效成分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精密度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重复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回收率试验结果 | 第36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关于流动相的选择 | 第37-39页 |
·波长的选择与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复方乌梅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1-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没食子酸的色谱行为 | 第44-46页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精密度及回收率的测定 | 第47页 |
·没食子酸在鲫鱼组织中的药物浓度 | 第47-49页 |
·复方抗菌剂用药组没食子酸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中药药物代谢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复方乌梅药物代谢参数分析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复方乌梅的体外抑菌效果及急性毒性试验 | 第54-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菌种 | 第54页 |
·各中药制剂的制备 | 第54页 |
·复方乌梅超声提取液 | 第54页 |
·培养基 | 第54-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体外抑菌试验 | 第55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 第55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 第57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复方乌梅的抑菌效果及应用价值 | 第58-59页 |
·有机酸类药物在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上的运用前景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第7章 复方乌梅在鲫鱼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61-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材料 | 第61页 |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肝功能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62页 |
·抗氧化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62-63页 |
·攻毒试验结果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中药的保肝效果 | 第64-66页 |
·中药抗氧化能力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一览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