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2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概述 | 第17-26页 |
| ·新课改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人文素质的内涵 | 第18-23页 |
|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 第23-26页 |
| 第3章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考察 | 第26-34页 |
|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 第26-29页 |
| ·新课改的要求 | 第26-27页 |
| ·由基础教育本身的"基础性"特点决定 | 第27-28页 |
| ·人文素质教育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 | 第28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要求 | 第28-29页 |
|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 第29-34页 |
| ·是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 第29-30页 |
| ·是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30-32页 |
|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32-34页 |
| 第4章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初探 | 第34-48页 |
|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4-38页 |
| ·文化修养教育 | 第34-35页 |
| ·道德素质教育 | 第35页 |
| ·政法素质教育 | 第35-36页 |
| ·心理素质教育 | 第36-37页 |
| ·审美素质教育 | 第37-38页 |
| ·环保素质教育 | 第38页 |
|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 ·启发性原则 | 第39页 |
| ·全面性原则 | 第39-40页 |
| ·发展性原则 | 第40页 |
| ·针对性原则 | 第40页 |
| ·体验性原则 | 第40-41页 |
| ·新课改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第41-44页 |
| ·家庭的人文素质教育 | 第41-42页 |
| ·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 第42-43页 |
| ·社会的人文素质教育 | 第43-44页 |
| ·新课改背景下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44-48页 |
| ·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力度 | 第44-45页 |
| ·调整学术界的研究视阈 | 第45页 |
| ·更新公众的人才观念 | 第45-46页 |
| ·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 | 第46页 |
| ·启发学生的人文自觉 | 第46-48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