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超限货物运输的特点 | 第12页 |
·铁路技术发展对超限货物运输的影响 | 第12-14页 |
·列车提速对超限货物运输的影响 | 第12-13页 |
·电气化铁路对超限货物运输的影响 | 第13-14页 |
·货物运输时效性和超限货物运输组织之间的矛盾 | 第14-15页 |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发展的威胁 | 第15-16页 |
2 铁路超限货物运输组织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16-38页 |
·建筑限界管理 | 第16-27页 |
·铁路建筑限界的定义和类型 | 第16页 |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83) | 第16-19页 |
·《铁路超限货物运输规则》(简称《超规》)采用的建筑限界 | 第19-20页 |
·建筑限界的制定程序 | 第20-21页 |
·建筑限界管理的范围、内容及方式 | 第21-22页 |
·限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7页 |
·超限车运行条件 | 第27-31页 |
·车辆系统的振动型式 | 第27-30页 |
·我国铁路现行的超限车的运行条件 | 第30页 |
·现行超限车运行条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超限车的挂运 | 第31-34页 |
·超限车挂入列车的种类 | 第31-32页 |
·超限专列开行条件及运输组织 | 第32-33页 |
·超限车挂运对车站作业的影响 | 第33页 |
·超限车挂运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33页 |
·超限车挂运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超限车运输组织流程 | 第34-38页 |
·站段超限货物运输作业程序 | 第34-37页 |
·超限货物运输流程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 加强铁路建筑限界管理 | 第38-46页 |
·引入精密的限界检测仪器 | 第38页 |
·统一曲线建筑限界折减标准 | 第38-39页 |
·明确限界管理区段的起讫地点和站线的基础信息 | 第39-40页 |
·上报限界资料格式的要求 | 第40-43页 |
·线间距、限界变化的规范化管理 | 第43-44页 |
·限界的信息化管理 | 第44-46页 |
4 超限车运行条件的制定 | 第46-65页 |
·车辆横向偏移的分类 | 第46页 |
·结构偏差量 | 第46-54页 |
·轮轨间隙引起的偏差量 | 第46-47页 |
·货车走行部横向游间引起的偏差量 | 第47-49页 |
·客车走行部横向游间引起的偏差量 | 第49-52页 |
·客、货车最大结构偏差量 | 第52-54页 |
·限界距离的计算 | 第54-55页 |
·会车距离的计算 | 第55-59页 |
·超限车与邻线列车交会的最不利位置 | 第55-56页 |
·会车距离的计算方法 | 第56-59页 |
·侧滚振动偏移量 | 第59-60页 |
·会车条件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60-65页 |
·试验思路 | 第60页 |
·试验车辆的选择 | 第60-62页 |
·货物及装载情况 | 第62-63页 |
·货物计算点的选择 | 第63页 |
·线路工况及运行速度 | 第63-65页 |
5 超限车挂运方案的优化 | 第65-76页 |
·用线性隶属函数改进的罗马尼亚选择法 | 第65-68页 |
·影响超限车挂运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确定方法 | 第68-72页 |
·不同方案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运输组织的复杂程度 | 第69-70页 |
·对同一列车内其他货物运输时效性的影响 | 第70页 |
·超限货车占用车站线路对车站作业的影响 | 第70-71页 |
·超限货车集结时间增加收货人间接经济损失 | 第71-72页 |
·改进的罗马尼亚选择法在铁路超限货车挂运方案中的应用 | 第72-75页 |
·各路局分界口超限车挂运日期的协调 | 第75-76页 |
6 提高铁路超限货物运输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 第76-78页 |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 | 第76页 |
·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 | 第76页 |
·掌握市场动态,根据超限货流特点,研究合理的开行方案 | 第76-77页 |
·扩大超限货物运输运输网络 | 第77页 |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