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行政垄断的基本理论 | 第12-24页 |
一、行政垄断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行政垄断的主体范围 | 第12-13页 |
(二) 非法行政垄断与合法行政垄断之争 | 第13页 |
(三) 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 第13-14页 |
二、行政垄断的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一) 行政垄断的主体要件 | 第14页 |
(二) 行政垄断的客体要件 | 第14页 |
(三) 行政垄断的主观要件 | 第14-15页 |
(四) 行政垄断的客观要件 | 第15页 |
三、行政垄断与易混淆概念的比较 | 第15-17页 |
(一) 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 | 第15-16页 |
(二) 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 | 第16-17页 |
(三) 行政垄断与国家垄断 | 第17页 |
(四) 行政垄断与宏观调控 | 第17页 |
四、行政垄断的分类 | 第17-21页 |
(一) 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强制交易与强制联合限制竞争 | 第17-20页 |
(二) 抽象行政垄断与具体行政垄断 | 第20-21页 |
五、行政垄断的本质与特征 | 第21-24页 |
(一) 行政垄断的本质 | 第21-22页 |
(二) 行政垄断的特征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行政垄断的成因与危害分析 | 第24-30页 |
一、行政垄断的成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一) 经济体制转型是行政垄断产生的体制根源 | 第24页 |
(二) 经济利益因素是行政垄断产生的内在动力 | 第24-25页 |
(三)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异化是行政垄断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25-26页 |
(四) 有效法律制度的缺失是行政垄断蔓延的主要因素 | 第26-27页 |
二、行政垄断的危害分析 | 第27-30页 |
(一) 行政垄断阻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 第27页 |
(二) 行政垄断侵害了其他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权利 | 第27页 |
(三) 行政垄断损害了被庇护企业的长远利益 | 第27页 |
(四) 行政垄断降低了经济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五) 行政垄断加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公平 | 第28页 |
(六) 行政垄断导致腐败,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 第28页 |
(七) 行政垄断阻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反行政垄断的主要观点及我国立法模式的讨论 | 第30-35页 |
一、当前关于反行政垄断的主要观点 | 第30-31页 |
(一) 体制改革观点 | 第30页 |
(二) 综合治理观点 | 第30-31页 |
(三) 反垄断法控制观点 | 第31页 |
二、我国反行政垄断立法模式的讨论 | 第31-35页 |
(一) 我国目前《反垄断法》立法与行政垄断 | 第31-32页 |
(二) 反垄断法无法完成反行政垄断的任务 | 第32-33页 |
(三) 行政垄断属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行政法角度分析我国行政垄断立法的现状及缺陷 | 第35-42页 |
一、我国反行政垄断立法的现状 | 第35-38页 |
(一) 实体法方面的规定 | 第35-38页 |
(二) 程序法方面的规定 | 第38页 |
二、我国反行政垄断立法的缺陷 | 第38-42页 |
(一) 缺乏系统的反行政垄断法律体系 | 第38-39页 |
(二) 法律规范的效力层次低和权威性不高 | 第39页 |
(三) 法律规定滞后于实践,覆盖范围过小 | 第39页 |
(四) 缺乏权威、独立的反行政垄断执法机构 | 第39-40页 |
(五) 法律责任规定缺失或流于形式 | 第40页 |
(六) 行政救济制度无法有效保障相对人的权益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行政法角度构建我国行政垄断控制体系 | 第42-53页 |
一、控权理论是构建行政垄断控制体系的基础 | 第42页 |
二、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42-45页 |
(一)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 第43页 |
(二) 规范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 | 第43-44页 |
(三) 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44-45页 |
三、构建统一、专门的《反行政垄断法》 | 第45页 |
四、其他行政法律制度的配套改革与完善 | 第45-53页 |
(一) 完善行政实体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健全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 第46-47页 |
(三) 健全行政责任法律制度 | 第47-49页 |
(四) 完善行政救济责任制度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