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综述一 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中药基因组学的构想 | 第17-21页 |
综述二 基因芯片数据分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 第36-50页 |
1、导师方剂配伍系统论学术思想举隅 | 第36-42页 |
·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 第36-38页 |
·方剂的复杂性特征 | 第38-40页 |
·方剂组成成分的整体效应 | 第38-39页 |
·方剂组成成分数量的涌现 | 第39-40页 |
·方剂配伍的动态时序 | 第40页 |
·组学研究体现中药复方的非线性特征 | 第40-42页 |
2、清开灵组分配伍研究探索方剂配伍内在机制的切入点分析 | 第42-47页 |
·现代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3-44页 |
·方剂不同组分配伍后的效应内涵探索 | 第44-45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方干预脑缺血基因调控的生物信息学探索 | 第45-47页 |
·多维基因数据与组分配伍干预效应的可能关联 | 第45-46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方与脑缺血调控通路的关联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0-155页 |
1、前言 | 第50-51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51-60页 |
·动物和模型制备 | 第51页 |
·分组与给药 | 第51-52页 |
·缺血面积的计算(TTC染色) | 第52页 |
·总RNA抽提和纯度测定 | 第52页 |
·芯片点制与杂交实验 | 第52页 |
·荧光扫描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芯片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芯片数据的归一化 | 第53-54页 |
·聚类分析 | 第54页 |
·主成分分析(PCA) | 第54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通路分析 | 第54-58页 |
·Pathway studio软件系统 | 第54-55页 |
·通路分析的实体和关系 | 第55-56页 |
·分析思路与过程 | 第56-58页 |
·Real-time PCR对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第58-60页 |
3、结果 | 第60-120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对脑缺血梗塞面积的影响 | 第60-61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干预脑缺血基因表达谱的全局分析 | 第61-64页 |
·基因表达谱的功能分类与总体特征 | 第61-63页 |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结果 | 第63-64页 |
·单一组分组对脑缺血基因表达谱影响的结果 | 第64-70页 |
·组分配伍组对脑缺血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第70-75页 |
·单一组分与组分配伍对脑缺血基因表达谱影响的比较 | 第75-91页 |
·黄芩苷(BA)、栀子苷(JA)、黄芩苷+栀子苷(BJ)三组的综合比较 | 第75-78页 |
·栀子苷(JA)、胆酸(UA)、栀子苷+胆酸(JU)三组的综合比较 | 第78-82页 |
·黄芩苷+栀子苷(BJ)、胆酸(UA)及其配伍组三组的综合比较 | 第82-87页 |
·三组分配伍组(BJU)、珍珠母(CM)、全组分配伍组(BJUC)三组的综合比较 | 第87-91页 |
·基于相似度计算的脑缺血通路构建比较清开灵不同组分配伍组的干预机制 | 第91-118页 |
·黄芩苷(BA)、栀子苷(JA)及其配伍组(BJ)三组干预脑缺血基因通路的构建 | 第91-102页 |
·栀子苷(JA)、胆酸(UA)及其配伍组(JU)干预脑缺血基因通路的构建 | 第102-111页 |
·三组分配伍组(BJU)、珍珠母、全组分配伍组干预脑缺血基因通路的构建 | 第111-118页 |
·Real-time PCR对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结果 | 第118-120页 |
4、讨论 | 第120-146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梗塞面积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针对方剂配伍研究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第121-123页 |
·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降维分析方法 | 第121-123页 |
·通路分析是寻找作用靶点的途径 | 第123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方"君、臣、佐、使"配伍与其药理机制的关联 | 第123-129页 |
·栀子苷(JA)体现"君药"的主导优势与药理机制的关联 | 第124-126页 |
·黄芩苷(BA)体现"臣药"辅助作用与其药理机制的关联 | 第126-127页 |
·胆酸(UA)辅助君臣的作用与其药理机制的关联 | 第127-128页 |
·珍珠母(CM)辅助全方的作用与其药理机制的关联 | 第128-129页 |
·从脑缺血后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比较清开灵组分配伍内涵 | 第129-138页 |
·MAPK信号转导通路 | 第129-131页 |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 第131-132页 |
·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 | 第132-134页 |
·NF-κB转录因子参与的信号通路 | 第134-135页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第135-138页 |
·从特定病理过程比较清开灵方剂不同配伍的意义 | 第138-144页 |
·全方配伍显现清开灵在炎症反应中的增效机制 | 第138-140页 |
·从细胞内稳防御反映栀子苷所参与的配伍的优势 | 第140-143页 |
·EGR-bFGF自分泌通路显示清开灵多个组分配伍的共性 | 第143-144页 |
·清开灵组分配伍研究的复杂系统特征 | 第144-145页 |
·本项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个人简介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