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导论 | 第17-35页 |
一、荀子与《荀子》 | 第17-20页 |
二、"乐"与《乐论》 | 第20-26页 |
三、荀子"乐论"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一) 国内外荀子研究现状概述 | 第27-29页 |
(二) 荀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 | 第29-32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32-35页 |
第一章 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35-63页 |
第一节 与《尚书》、《周礼》、《左传》等典籍的理论渊源 | 第35-44页 |
一、《尚书》之论乐 | 第35-36页 |
二、《周礼》之论乐 | 第36-40页 |
三、《左传》、《国语》之论乐 | 第40-44页 |
第二节 荀子"乐论"美学与孔孟儒家乐论美学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 第44-56页 |
一、孔子正乐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第44-50页 |
二、孟子之"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 第50-53页 |
三、郭店楚简之"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 | 第53-56页 |
第三节 先秦诸子与荀子的论乐之辩 | 第56-63页 |
一、道家老庄的"自然"之乐:"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 第56-58页 |
二、墨家墨子的"非乐"批判:"圣王不为乐" | 第58-60页 |
三、法家商韩重法抑乐的主张:"废先王之教" | 第60-63页 |
第二章 荀子"乐论"美学的理论基础 | 第63-83页 |
第一节 "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 第63-69页 |
一、"明于天人之分" | 第63-66页 |
二、"制天命而用之"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 第69-77页 |
一、"察乎人之性伪之分" | 第69-71页 |
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第71-73页 |
三、"圣人化性而起伪"与"性伪合" | 第73-77页 |
第三节 荀子的礼法观 | 第77-83页 |
一、"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 第77-80页 |
二、"礼者,法之大分也,类之纲纪也" | 第80-83页 |
第三章 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 | 第83-115页 |
第一节 乐情论:荀子论乐的产生与特征 | 第83-90页 |
一、"乐者,乐也,人情所必不免也" | 第83-85页 |
二、"乐者,所以道乐也" | 第85-90页 |
第二节 礼乐论:荀子论乐之审美教化的实现途径 | 第90-101页 |
一、"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 第90-92页 |
二、"乐和同、礼别异" | 第92-101页 |
第三节 中和论:荀子论乐之审美功能和审美理想 | 第101-115页 |
一、"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 第101-106页 |
二、"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 第106-111页 |
三、"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 第111-115页 |
第四章 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 第115-142页 |
第一节 荀子"乐论"美学对后世的影响 | 第116-130页 |
一、《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 | 第116-119页 |
二、荀子"乐论"美学思想对《礼记·乐记》的影响 | 第119-130页 |
第二节 荀子"乐论"美学的历史定位 | 第130-142页 |
一、荀子"乐论"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地位变迁 | 第130-137页 |
二、荀子"乐论"思想在中国美育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 第137-142页 |
结语 | 第142-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2-1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