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的综述 | 第10-29页 |
| 1 病原学 | 第10-14页 |
| ·病毒形态 | 第10-11页 |
|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1-13页 |
| ·病毒抵抗力 | 第13页 |
| ·IBDV基因组结构 | 第13-14页 |
| 2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 3 致病机理 | 第15页 |
| 4 症状 | 第15页 |
| 5 病理变化 | 第15-17页 |
| ·肉眼观察病变 | 第15-16页 |
| ·组织学病变 | 第16-17页 |
| 6 诊断技术 | 第17-19页 |
| ·临床诊断 | 第17页 |
| ·病毒分离鉴定 | 第17-18页 |
| ·血清学试验 | 第18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 | 第18页 |
| ·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技术 | 第18页 |
| ·核酸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 ·多聚酶链反应(PCR) | 第19页 |
| 7 治疗技术 | 第19-25页 |
| ·西药治疗技术 | 第19-21页 |
| ·免疫学治疗技术 | 第21-23页 |
| ·中药治疗技术 | 第23-25页 |
| 8 免疫技术 | 第25-29页 |
| ·常用疫苗 | 第25-26页 |
| ·新型疫苗的研制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致死原因分析和治疗原则的理论探讨 | 第29-32页 |
| 1 IBD主要症状 | 第29页 |
| 2 IBD主要病变 | 第29页 |
| 3 微血栓形成动态检测和补液抗休克治疗试验 | 第29-30页 |
| 4 IBD致死机理分析 | 第30-31页 |
| 5 IBD治疗原则研究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铋磺合剂制剂的制备 | 第32-42页 |
| 1 组方用药药理学 | 第32-37页 |
| ·碱式碳酸铋 | 第32-33页 |
| ·磺胺甲恶唑 | 第33-35页 |
| ·甲氧苄啶 | 第35-37页 |
| 2 铋磺合剂组方依据 | 第37-38页 |
| ·IBD对症治疗原则 | 第37页 |
| ·IBD治疗处方用药选择 | 第37页 |
| ·铋磺合剂配伍禁忌分析 | 第37页 |
| ·铋磺合剂组方用法用量设计 | 第37-38页 |
| 3 铋磺合剂制剂 | 第38-42页 |
| ·铋磺合剂散剂(粉剂)制剂 | 第38-39页 |
| ·铋磺合剂片剂制剂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铋磺合剂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试验 | 第42-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材料 | 第42-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 2 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 ·人工感染发病鸡的治疗效果 | 第45-47页 |
| ·自然发病鸡的治疗效果 | 第47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附录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
| 攻读兽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
| 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