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车载诊断(OBD)系统的发展过程 | 第9-12页 |
| ·国III 车载诊断(OBD)系统要求 | 第12-14页 |
| ·三效催化转换器失效诊断 | 第13页 |
| ·发动机失火 | 第13-14页 |
| ·OBD 系统的临时中断 | 第14页 |
| ·OBD 系统的诊断方式方法 | 第14-19页 |
| ·传感器诊断 | 第14-17页 |
| ·执行机构诊断 | 第17-18页 |
| ·三效催化转换器效率诊断 | 第18-19页 |
| ·失火监测 | 第19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 OBD 系统设计 | 第22-31页 |
| ·捷达1.6L 手动箱车型简介 | 第22-23页 |
| ·捷达1.6L 轿车车载诊断(OBD)系统设计 | 第23-26页 |
| ·EMS 标定匹配系统 | 第26-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三效催化转换器效率诊断 | 第31-55页 |
| ·法规要求 | 第31-32页 |
| ·三效催化转换器诊断原理 | 第32-35页 |
| ·催化转换器起燃(CATALYST LIGHT-OFF) | 第35-36页 |
| ·限值转换器(BORDERLINE CATALYST)的制取 | 第36-44页 |
| ·捷达OBD 限值转换器的制取过程 | 第38-41页 |
| ·不同老化程度催化转化器I 型工况排放试验结果 | 第41-44页 |
| ·催化转换器OBD 功能标定 | 第44-50页 |
| ·储氧能力测试方式 | 第44-45页 |
| ·储氧能力算法 | 第45-47页 |
| ·OBD 限值催化转换器脉谱标定 | 第47-48页 |
| ·捷达催化转换器在线诊断的边界条件 | 第48-50页 |
| ·捷达催化转换器车载诊断试验结果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发动机失火诊断 | 第55-90页 |
| ·法规要求 | 第55-57页 |
| ·发动机失火诊断理论 | 第57-66页 |
| ·失火检测方式 | 第57-58页 |
| ·曲轴转速波动方式的基本原理 | 第58-60页 |
| ·发动机粗暴度ER 数值算法 | 第60-66页 |
| ·捷达发动机失火OBD 功能开发 | 第66-83页 |
| ·发动机失火测量段定义 | 第67-68页 |
| ·发动机失火测量段的自适应(self-adaptation) | 第68-69页 |
| ·发动机失火监测弱化工况 | 第69-70页 |
| ·失火失效基准CARB A/CARB B | 第70-77页 |
| ·发动机单缸失火/多缸失火的监测 | 第77-80页 |
| ·发动机粗暴度限值THD_ER 脉谱的制取 | 第80-83页 |
| ·软件失火模拟功能的开发 | 第83-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第五章 车载诊断(OBD)系统车队试验 | 第90-107页 |
| ·车队试验设计 | 第90-96页 |
| ·试验车队分类 | 第90-91页 |
| ·试验路面范围选取 | 第91-94页 |
| ·车队试验规范 | 第94-96页 |
| ·车队试验车辆 | 第96-97页 |
| ·车队试验油品 | 第97-100页 |
| ·车队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展望 | 第107-113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7-109页 |
| ·创新性工作及成果 | 第109-110页 |
| ·未来展望 | 第110-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121页 |
| 符号表 | 第121-122页 |
| 摘要 | 第122-126页 |
| ABSTRACT | 第126-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