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问题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 第7-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本文的创新点及理论框架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慎刑”界定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慎刑”通说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慎”之词义考 | 第16-19页 |
第三节 “慎刑”新释义 | 第19-23页 |
一、“慎刑”之内涵与外延 | 第19-20页 |
二、需要厘清的几个概念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慎刑的定位:“轻刑”与“重刑”辨析 | 第23-52页 |
第一节 立法思想之考察——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 | 第23-32页 |
一、“明德慎罚”——对“殷鉴”的反思 | 第23-27页 |
二、“以刑去刑”——法家以“重刑”而求“同” | 第27-29页 |
三、“德主刑辅”——大一统格局下的选择 | 第29-32页 |
第二节 “轻刑”之析 | 第32-40页 |
一、“轻刑”之“慎”——以汉初和隋初为例 | 第32-39页 |
二、“轻刑”之“滥”——以《大业律》为例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重刑”之析 | 第40-47页 |
一、“重刑”之“慎”——以明朝为例 | 第40-44页 |
二、“重刑”之“滥”——以秦朝为例 | 第44-47页 |
第四节 慎刑的典范——“得古今之平”的唐律 | 第47-52页 |
第三章 慎刑的保障:“循法”的制度化 | 第52-67页 |
第一节 矜老恤幼的人伦观照 | 第52-55页 |
一、以“三赦之法”矜老恤幼 | 第52-53页 |
二、以“存留养亲”体现孝道 | 第53-54页 |
三、“恤刑”的和谐价值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以“秋审”为代表的死刑复核制度 | 第55-60页 |
一、“三复奏”、“五复奏”制度 | 第55-57页 |
二、明清的“秋审” | 第57-58页 |
三、清代秋审案例:“李长胜绞监侯”案 | 第58-60页 |
第三节 以制度化限制刑讯之滥 | 第60-63页 |
一、刑讯滥用之患 | 第60-61页 |
二、刑讯的制度化 | 第61-63页 |
第四节 以“录囚徒”为代表的冤案平反制度 | 第63-67页 |
一、各朝代的“录囚徒”制度 | 第63-65页 |
二、冤狱平反制度与“慎刑”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慎刑”的核心:法律层面的和谐价值 | 第67-77页 |
第一节 以“和合”为原点 | 第67-69页 |
一、何谓“和合” | 第67-68页 |
二、“和合”与“刑” | 第68-69页 |
第二节 以“刑罚世轻世重”为准则 | 第69-72页 |
一、何谓“刑罚世轻世重” | 第69-71页 |
二、“刑罚世轻世重”与各朝代刑罚的宽与严 | 第71-72页 |
第三节 以“礼乐刑政、综合为治”为制度保障 | 第72-74页 |
一、何谓“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 第72-73页 |
二、“重刑罚以禁之”:“刑”是综合为治的重要手段 | 第73-74页 |
第四节 “慎刑”推动了天理、国法、人情合一的社会运行模式 | 第74-77页 |
一、何谓“天理”、“国法”、“人情” | 第74-76页 |
二、“法顺人情”:“慎刑”与社会运行模式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