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第一章 相对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8-16页 |
| 第一节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含义与产生 | 第8-9页 |
| 一、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含义 | 第8页 |
| 二、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产生 | 第8-9页 |
| 第二节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9-12页 |
| 一、起诉便宜主义的普遍适用 | 第9-10页 |
| 二、刑罚目的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 第10-11页 |
| 三、检察自由裁量权的肯定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实践需要 | 第12-14页 |
| 一、现代司法对人权保障的客观需要 | 第12-13页 |
| 二、相对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目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契合 | 第13-14页 |
| 第四节 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价值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 | 第16-31页 |
| 第一节 我国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16-21页 |
| 一、“犯罪情节轻微”,是适用相对不起诉的前提条件 | 第17-18页 |
| 二、“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是适用相对不起诉的必要条件 | 第18-21页 |
| 三、适用相对不起诉的例外情形 | 第21页 |
| 第二节 我国相对不起诉的适用程序 | 第21-23页 |
| 一、审查程序 | 第21页 |
| 二、决定程序 | 第21-22页 |
| 三、宣布程序 | 第22页 |
| 四、善后程序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对相对不起诉的制约 | 第23-25页 |
|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 | 第24页 |
| 二、公安机关监督制约 | 第24页 |
| 三、审判机关监督制约 | 第24-25页 |
| 四、被害人自我救济 | 第25页 |
| 五、被不起诉人自我救济 | 第25页 |
| 第四节 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一些实践问题 | 第25-31页 |
| 一、对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犯罪事实的案件,不宜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25-26页 |
| 二、对“并处或单处”罚金刑的案件,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26-28页 |
| 三、对部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28页 |
| 四、对共同犯罪案件,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28-29页 |
| 五、对单位犯罪案件,可以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国外的不起诉制度实践 | 第31-38页 |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不起诉制度 | 第31-33页 |
| 一、英国的不起诉制度 | 第31-32页 |
| 二、美国的不起诉制度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不起诉制度 | 第33-36页 |
| 一、德国的不起诉制度 | 第33-34页 |
| 二、日本的不起诉制度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两大法系国家不起诉制度的异同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不足 | 第38-44页 |
| 第一节 相对不起诉制度适用条件较窄,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较小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相对不起诉制约机制存在缺陷 | 第39-42页 |
| 第三节 对被不起诉人的权利保障不到位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思考 | 第44-50页 |
| 第一节 拓展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案件范围 | 第44-46页 |
| 第二节 完善被害人自我解救制度,解决公诉转自诉的矛盾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加强对被不起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 第47-48页 |
| 第四节 增加相对不起诉透明度,试行诉前听证程序 | 第48页 |
| 第五节 完备制约机制,加强对自侦案件不起诉的制约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