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 | 第10-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五、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1页 |
第一章、道德教育之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 第21-40页 |
一、道德教育之哲学基础 | 第21-27页 |
(一) 人性观 | 第21-25页 |
(二) 发展观 | 第25-27页 |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诠释 | 第27-31页 |
(一) 以“人”的方式认识人 | 第27-29页 |
(二) 种生命: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 | 第29-30页 |
(三) 类生命:超自然生命的生命 | 第30-31页 |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变革 | 第31-40页 |
(一) 人性观变革: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变革的逻辑前提 | 第31-34页 |
(二) 人的存在方式与道德观变革 | 第34-40页 |
第二章、道德教育的本真追问 | 第40-70页 |
一、生命:道德教育的源头 | 第40-62页 |
(一) 中西方哲学对生命的解读 | 第40-50页 |
(二) 中西方伦理学对道德的解读 | 第50-54页 |
(三) 道德与生命的内在关联 | 第54-57页 |
(四) 道德教育对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 | 第57-62页 |
二、人性: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62-70页 |
(一)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 | 第62-66页 |
(二) 道德教育的合理人性假设的探讨 | 第66-70页 |
第三章、道德教育之中西方探源 | 第70-90页 |
一、道德教育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 第70-79页 |
(一) 中国道德智慧探源 | 第70-75页 |
(二) 中国古代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 | 第75-79页 |
二、道德教育之西方探索 | 第79-87页 |
(一) 西方道德智慧探源 | 第79-85页 |
(二) 西方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 | 第85-87页 |
三、中西方道德智慧之比较及借鉴 | 第87-90页 |
第四章、道德教育的寻根之路 | 第90-115页 |
一、生命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探寻 | 第90-97页 |
(一) 生命观的变迁与教育观的发展 | 第90-96页 |
(二) 历史的启示 | 第96-97页 |
二、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命运 | 第97-102页 |
(一) 两千年封建的伦理教化: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宿命 | 第97-99页 |
(二) 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变革机遇 | 第99-10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的确立和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偏失 | 第101-102页 |
三、道德教育的困境及教育中生命问题的积累与反思 | 第102-115页 |
(一) 道德教育的困境 | 第102-106页 |
(二) 教育中生命问题的积累 | 第106-111页 |
(三)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困惑的深层反思 | 第111-115页 |
第五章、道德教育的追求 | 第115-138页 |
一、现代教育寻求意义的发展走向及其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 第115-125页 |
(一)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的发展走向 | 第115-122页 |
(二) 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 第122-125页 |
二、道德教育的追寻 | 第125-138页 |
(一) “道德”的反本归真:道德教育之前提 | 第125-130页 |
(二) “教育”的反本归真:道德教育之根基 | 第130-134页 |
(三) 走向生命的内在和谐:道德教育的追求 | 第134-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后记 | 第142-14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