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2-19页 |
| 1.实验材料 | 第12页 |
| 2.实验方法 | 第12-18页 |
|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12-13页 |
| ·造模方法:参照文献 | 第13-14页 |
| ·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 ·给药方法 | 第15页 |
| ·取材方法 | 第15页 |
| ·炎症因子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15-18页 |
| 3.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 1.动物模型情况 | 第19页 |
| 2.造模后兔颈椎侧位X光片检测评分 | 第19-20页 |
| 3.镜下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形态观察 | 第20页 |
| 4.颈神经根局部炎症因子的检测 | 第20-24页 |
| ·各组神经根局部组织中PGE_2水平变化的测定 | 第20-21页 |
| ·各组神经根局部组织中6-K-PGF_(1a)水平变化的测定 | 第21-22页 |
| ·各组神经根局部组织中HE水平变化的测定 | 第22-24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4-33页 |
| 1.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24页 |
| 2.中医药学对颈椎病1号胶囊的组成方义及机理的认识 | 第24-27页 |
| 3.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第27-30页 |
| 4.对颈椎病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30-31页 |
| 5.颈椎病Ⅰ号胶囊对颈椎病神经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附图 | 第38-40页 |
| 综述 | 第40-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