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钼矿制备钼酸铵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 ·钼冶金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钼的性质 | 第13-14页 | 
| ·钼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页 | 
| ·钼的使用性能 | 第13-14页 | 
| ·钼酸铵 | 第14-16页 | 
| ·二钼酸铵(ADM) | 第15页 | 
| ·仲钼酸铵(AHM) | 第15-16页 | 
| ·四钼酸铵(AQM) | 第16页 | 
| ·钼资源 | 第16-17页 | 
| ·国外钼资源状况 | 第16-17页 | 
| ·国内钼资源状况 | 第17页 | 
| ·镍钼矿 | 第17-19页 | 
| ·贵州遵义黄家湾镍钼矿 | 第18页 | 
| ·张家界镍钼矿 | 第18-19页 | 
| ·钼冶金方法 | 第19-24页 | 
| ·氧化焙烧法 | 第20页 | 
| ·湿法氧化法 | 第20-24页 | 
| ·钼的回收和净化 | 第24-29页 | 
| ·传统的化学法 | 第24-25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25-27页 | 
| ·溶剂萃取法 | 第27-2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9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工艺流程的选择与论证 | 第31-38页 | 
| ·实验用镍钼矿 | 第31-32页 | 
| ·矿物组成 | 第31页 | 
| ·原矿化学分析 | 第31-32页 | 
| ·化学物相分析 | 第32页 | 
| ·镍钼矿浸出钼工艺的选择 | 第32-35页 | 
| ·氧化剂的选择 | 第33-35页 | 
| ·浸出液提纯钼工艺的选择 | 第35-36页 | 
| ·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镍钼矿的焙烧与浸出实验研究 | 第38-54页 | 
| ·实验原理 | 第38-40页 | 
| ·焙烧反应原理 | 第38-39页 | 
| ·浸出反应原理 | 第39-40页 | 
|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第40-41页 | 
| ·焙烧浸出实验的原料及试剂 | 第40页 | 
| ·焙烧浸出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焙烧操作 | 第41页 | 
| ·浸出操作 | 第41-42页 | 
| ·焙烧脱硫结果与讨论 | 第42-43页 | 
| ·温度对焙烧脱硫的影响 | 第42页 | 
| ·时间对焙烧脱硫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浸出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 ·温度对钼浸出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反应时间对钼浸出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加碱量对钼浸出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正交实验 | 第46-47页 | 
| ·实验因素的确定 | 第46页 | 
| ·因素水平编码表的确定 | 第46页 | 
| ·正交实验安排与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 ·优化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 ·氧碱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48-52页 | 
| ·浸出液工CP-AES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溶剂萃取法制备钼酸铵的实验研究 | 第54-67页 | 
| ·实验原理 | 第54-57页 | 
| ·除杂 | 第54-55页 | 
| ·溶剂萃取 | 第55-56页 | 
| ·钼酸铵的制备 | 第56-57页 | 
|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氯化镁法除磷、砷、硅 | 第57页 | 
| ·氯化铵法除钒 | 第57页 | 
| ·萃取 | 第57-58页 | 
| ·反萃取 | 第58页 | 
| ·酸沉淀 | 第58页 | 
| ·溶解蒸发结晶 | 第58页 | 
| ·萃取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 ·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9页 | 
|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母液pH值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反应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61页 | 
| ·反萃取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 ·相比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62页 | 
| ·氨水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反萃时间对反萃率的影响 | 第63页 | 
| ·反萃液ICP-AES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3-64页 | 
| ·钼酸铵样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