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生物膜法降解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 第13-17页 |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制 | 第13-16页 |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原理 | 第16-17页 |
·生物膜法的应用进展 | 第17页 |
·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 第17-20页 |
·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 第18-20页 |
·膜法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生物膜微生态系统作用分析 | 第20页 |
·优化膜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的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传统培养分离方法 | 第22-23页 |
·生物标记物方法(醌指纹法(Quinones Profiling),脂肪酸谱图法(PLFAs、WCFA-FAMEs)) | 第23-24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4-27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试验研究方案 | 第30-40页 |
·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反应柱及填料的主要参数 | 第30-31页 |
·试验工艺所需设备及型号 | 第31页 |
·试验研究方案 | 第31-33页 |
·共培养生物膜挂膜方法 | 第31-32页 |
·共培养生物膜处理污水试验方法 | 第32页 |
·反应器长期运行效果试验方法 | 第32页 |
·生物膜特性及微生态系统组成分析 | 第32-33页 |
·考察指标、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 | 第33-38页 |
·常规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33页 |
·脂磷法测生物量方法 | 第33-34页 |
·SOUR(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比氧摄取速率)法测微生物活性 | 第34-35页 |
·磷脂脂肪酸(PLFA)法测定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 第35-38页 |
·试验分析所用仪器设备的型号 | 第38页 |
·试验所用污水 | 第38页 |
·试验所用菌液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共培养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40-49页 |
·试验装置挂膜启动与调试 | 第40-41页 |
·试验装置挂膜启动过程 | 第40-41页 |
·挂膜期间试验数据的测试 | 第41页 |
·挂膜期间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变化分析 | 第41-47页 |
·影响挂膜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挂膜期间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挂膜阶段生物膜微生物相的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生物膜处理污水的试验研究 | 第49-62页 |
·曝气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49-51页 |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51-54页 |
·进水浓度(有机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反应器长期运行效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COD运行效果和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NH_3-N运行效果与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TN运行效果与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TP运行效果与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生物膜特性及微生态系统组成分析 | 第62-71页 |
·共培养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试验样品 | 第6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共培养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试验样品 | 第63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4页 |
·共培养对微生物生态系统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 第64-70页 |
·试验样品 | 第64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工程情况 | 第79页 |